该文由证券时报·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制作,属于【公司研究】专题,具体名称为《本钢板材:在热冲压钢工艺领域取得创新进展,已开始对汽车制造企业进行专项供应,并且某些关键项目已按期完成并投入使用》
本钢热冲压钢制造技术获得重大进展。旨在促进国内汽车行业实现轻量化,企业实施了一项涉及添加稀土元素微合金的热冲压钢研发计划,并对其热冲压工艺展开探索,攻克了厚板产品淬透性差、底盘部件抗疲劳性能弱等关键问题,最终研制出符合整车及底盘构造标准的稀土微合金热冲压材料。这个物品的屈服力度通常在1000到1100兆帕之间,其拉伸强度一般能达到1500到1600兆帕,并且它的延展程度超过百分之五。
公司应用新型工艺技术制造的铈微合金化热冲压钢制品已成功完成台架检测与道路试验。现阶段,该制品已获准为汽车制造商提供排他性供应,成为国内汽车工业所采用的最大厚度规格热成型组件。不仅如此,这项工艺亦被引入本钢研发的新一代超强稀土热冲压耐候光伏构件系列产品,为我国光伏支撑结构材料行业开拓了崭新的技术里程碑。
本钢一项能效提升关键工程如期完成。9月29日,板材公司炼铁总厂五炉组上升管余热利用项目顺利结束,较原定时间早了51天。该工程作为本钢能效优化核心项目,其成功运行表明公司在热能再利用和能源节约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这项工程从三月二十日正式动工开始,板材设备管理部门为了确保项目能够准时完成生产、增加更多收益,对施工计划进行了多次的比较、检查和讨论,把完成日期调整到了九月三十日。另外,负责这个项目的团队和总包单位密切配合,合理规划施工安排,在保证施工过程中生产活动正常进行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工作步骤的连接等方式,把更换上升管的工作全部安排在夜间实施。最后,设备联动测试在8月27日结束,主蒸汽在9月20日提前接入电网,新增效益117万元。
该项目成功运行后,每年能够回收7.3万吨废弃热蒸汽,每年能为公司带来超过八百万元的经济收益,将显著改善板材厂区蒸汽供应不足的问题,为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减亏效果开始显现出来。今年上半年,企业生产生铁519.97万吨,粗钢541.65万吨,钢材816.16万吨。企业总收入达246.98亿元,虽然比去年同期的数据有所降低,但与上个季度相比已经有所反弹。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亏损程度明显减小,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相比去年减少了九分之一点二一,这种好转主要是因为公司大力实施了一系列减支增效的方案,包括向高端化发展,提高生产效能,减少能源使用等。在报告期间,由于铁矿石、焦煤等主要材料价格走低,钢铁行业的经营状况不断好转。公司注重深入洞察市场动态,精准把握原材料采购时机,合理安排库存周转,有效控制采购节奏,从而降低成本。公司积极寻求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争取更优惠的供货价格,进一步节约采购开支。
实现智能生产的高效发展。企业持续深化产品高端化布局,2025年前三季度获得显著成效:核心产品份额较去年增长31个百分点,热成型产品销量较去年增长89个百分点,高利润新产品贡献利润2737万元。这一成果得益于公司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路径的执着遵循,借助“技术引导+产品升级”的双重引擎,集中力量于汽车用钢、管道用钢、集装箱用钢等关键板块,促使产品布局由“数量优先”转变为“效益优先”。2300生产线成功轧制出2180毫米、2190毫米的超宽热轧板材,打破了国内热连轧设备最宽板材的记录。
公司借助智能化与数字化技术实现发展,数据资源转化程度高达88% ,针对高炉检查、测温采样、渣料清理等三维工作领域,配置了二十六套自动化设备,替代人工比例从9%增至32% ,智能评估得分82.67分,从整合阶段跃升至改进阶段,较此前的69.26分进步了19.36分,显著加快了金属板材制造智能化进程。
“去同质化”或将拓展产业获利区间。现阶段,国家方针、相关团体及公司都在思量如何解除“恶性”竞争困境。钢铁产业受制于下游市场萎缩、上游铁矿石价格昂贵,收益状况一直承压。东方证券指出,钢铁领域除了“减少恶性竞争”能带来短期投资机会,“减少恶性竞争”的倡议或许会促使减产计划实施,此外,该行业在供应和成本方面均存在中期结构性优势,预计能够支撑钢材价格,并扩大产业盈利范围。
银河证券称,在行业供需状况好转之后,领先钢铁企业的盈利水平和市场价值有望逐步回升。从供应角度分析,相关产业措施正发挥作用,钢铁生产规模呈现缩减态势,行业整合程度预计将不断加强;从需求角度考虑,支持新兴产业的政策推动下游制造业投资增长加快,该行业有望从制造业升级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中获得积极影响。
公司上一次接待机构考察时透露,会主动配合“反对恶性竞争”的指导方针,参照行业发展动向,以市场需求为指引,科学规划产出量,认真落实“保持稳定经营、规避潜在危机、提升产品品质、优化组织架构、推动产业升级、增加经营收益”等各项任务,依照客户群体最合理、制造方式最科学的标准,力求实现生产效能的最大化。
风险提示
1. 宏观经济政策风险。
2. 原燃料价格及供应风险。
3. 环境保护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