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展运动有助于肌肉伸展,维持肌肉应有的紧张度,推动肌肉血液流动,同时缓解关节收缩、脊柱不正以及伴随的痛苦。
我们感到疲倦时,常常会伸展身体、活动肩部,锻炼结束后也会揉揉腿、扭扭腰,然而,这些活动或许大多没什么作用。
《生命时报》可通过微信搜索“LT0385”关注,该报约请资深专业人士,演示一种切实可行的伸展方法。
受访专家
西安体育学院运动与健康科学学院教授 苟 波
中国把拉伸列入单独运动
2018年公布的中国《全民健身指南》提出,为了健康,人们在生活中需要参与三种运动形式,包括有氧锻炼、力量练习和伸展活动。而《美国身体活动指南》则只推荐人们重点进行有氧锻炼和力量练习。
中国的《全民健身指南》参考了美国的同类文件,融入了国内民众体育活动的特色,主要内容包括有氧锻炼、力量训练,以及伸展活动。
这种细分在分类上显得有些杂乱,但从效果上看,它对健身都有积极影响。拉伸练习通常被当作运动前的热身和运动后的舒缓环节,在国外也广泛采用,并且受到高度重视,只是它们并未被单独划归为一项独立的运动项目。
根据活动规范,国内外均规定需达到中等程度或中等偏上强度,基本准则一致,不过因为个人情况、年岁、活动功底、性别等不同,在心跳频率上会有所不同。
强度、时间都要达标
日常做一些下蹲动作、翩跹舞步,乃至随意舒展身体,都能察觉到肌体似乎变得舒展了,然而这并非名副其实的伸展。
伸展活动就是通常所指的“柔韧训练”,旨在提升身体柔韧能力,有助于扩大关节活动范围,有助于增强运动表现,有助于降低运动风险。伸展活动包含静态牵拉和动态牵拉两种方式。
肌肉被外力牵引而伸展,保持固定姿势一段时间,这种练习方法涵盖臀部和背部伸展动作,参考图1和图2,还包括跪地式伸展,参考图3,以及大腿前后方的拉伸,参考图4和图5。
动力性牵拉,其动作表现为肌肉的持续伸缩弹动,涵盖前踢腿、横向踢腿以及腰部的快速摆动等练习。
伸展运动主要目的是让肌肉变得更为柔韧,同时扩大关节的活动空间。一般来讲,需要将身体伸展到最远距离,并且维持这个姿势三十秒到一分钟,即便是日常的伸展动作,比如伸懒腰、拉扯肩膀,也要持续一段时候才能发挥作用。拉伸的力度应该控制在没有疼痛感,被拉伸的肌肉感到紧绷,或者只有轻微的不适和疼痛,千万不能使用蛮力,或者进行剧烈的弹震式动作。倘若感到剧烈的疼痛,有可能是软组织出现了撕裂、断裂,甚至可能涉及关节脱位、骨头骨折等严重问题。
舒展肢体不能盲目进行,要依据自身锻炼目标与身体机能状况,经过科学分析,拟定专门的柔韧训练方案,并在教练的监督下开展练习或配合训练,确保动作规范。
运动负荷需要恰当,包括强度、量、次数和组数,同时锻炼频率和时间安排也要合适,这样才能确保锻炼既高效又安全,这样的拉伸才算正确。
拉伸避免两不当、四误区
舒展虽然容易,但很多人在平时的活动方式上存在偏差,并且有着“双重失误、四种错误观念”。
拉伸动作不当
需要加强的部分没有练习到位。举例来说,正压腿练习旨在提升下肢后侧肌肉的柔韧度,但有些人将腿放在支撑物上时,身体会向一侧倾斜,脚尖没有指向正前方,髋部没有向前送出,也没有向下压,接着用力做腰部的向前弯曲动作,实际上大腿后侧肌肉的拉伸效果并不显著,反而会给腰部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负荷不当
伸展收效不佳。用力不足,锻炼成效有限;用力过猛,容易导致伤害。若有较高柔韧要求,最好在专业指导之下,依照个人状况制定柔韧训练方案,开展针对性训练。若是普通人,对柔韧期待不大,可以参考一些健身教程。
误区1丨拉伸动作坚持时间短
确实,进行拉伸活动时,其具体方法、持续时间、重复次数以及组数安排,都需要根据个人情况来决定。如果每次拉伸仅仅持续三到五秒,那么这样的活动很难达到热身的目的。
运动后的伸展时间太短,不可能缓解身体的疲劳感。和运动本身一样,必须达到足够的强度和量,才能给身体带来合适的刺激。通常情况下,拉伸动作需要持续15到30秒,并且要重复三次。
误区2丨未热身就拉伸
运动前没有充分活动身体,软组织会呈现较强粘性,此时进行伸展,很容易感到疼痛,同时关节活动幅度难以有效提升,最终导致伸展作用不佳。
先做些简单的跑步跳跃活动,等身体开始出汗,感觉有些热了,再开始做伸展动作。
误区3丨每次拉伸都要感到痛
伸展程度以身体感到充分延展为准,被牵拉区域会出现一定紧绷感,伴随轻微不适。一旦产生轻微且能够承受的痛感,需提高警惕,不可再加大力度,否则容易造成损伤。
误区4丨拉伸像弹簧,来回弹振
从提升柔韧性的角度出发,不适宜进行爆发力型的伸展活动,例如跳跃踢腿、快速抖动肩膀等动作。通过让身体部位摆动,借助惯性产生强烈冲击,以求达到极限活动幅度,这种做法容易引发肌肉保护性收缩,从而妨碍柔韧训练的成效,并提高发生意外的可能性。
年纪增长后,伸展身体会变得更为吃力,老年人在进行伸展活动时,务必要防止过度施力,也不可猛然做出幅度过大的伸展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