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角冲压模具设计:工艺分析、方案确定与零件尺寸计算

频道:‌冲压模具 日期: 浏览:3

弯角冲压模具设计_冲压工艺性分析_冲压模具设计摘要

1.尺寸精度方面,外形公差没有特别要求,但φ3.2的两个孔存在位置公差要求,具体为10±0.1,而孔径则没有公差要求。由于精度要求不高,因此很容易达到。材料选用Q235号钢,这是一种常见的碳素结构钢,它具备优良的冲裁和成型能力。在结构设计上,该设计保持了对称性,结构设计相对简洁。具体来说,弯曲部分的内侧圆角半径标记为R1,相对弯曲半镜的R/T比例是0.5,且弯曲角度达到90度。针对这种设计,我们选择经过退火或正火处理的Q235钢板,沿着垂直于纤维的方向,可以实现一次性的弯曲成型。三个孔的孔边尺寸为L3.2等于2.4毫米,且不小于R加0.5t等于2毫米,L4等于1.5毫米,且不超过R加0.5t等于2毫米,所以φ4孔在弯曲工序后进行冲孔;三个孔的孔边距离C3.2为1.4毫米,不超过2t等于4毫米,C4为0.7毫米,也不超过2t等于4毫米,若提前进行冲孔,由于孔边距离过窄,工件容易发生变形,从而无法保证工件的质量。经过对冲压工艺性的分析,我们确定该工件需要包括落料、冲孔以及弯曲在内的三个主要工序。根据工序的顺序组合,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方案:首先,采用落料与冲孔φ3.2的复合模具进行冲压,接着使用弯曲的单工序模具进行冲压,最后进行φ4孔的冲压。这样的冲压件尺寸精度较高,同时生产效率也相对较高。然而,由于落料与冲孔是在同一模具中复合完成的,导致模具的壁厚较薄,从而增加了模具损坏的风险。鉴于孔边距较窄,工件在弯曲过程中容易发生形变,从而无法确保产品质量。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第二种方案:采用落料与冲φ3.2孔的级进模进行冲压,接着进行弯曲单工序模冲压,最后冲φ4孔。这种模具结构较为复杂,但生产效率较高,有效解决了因模壁厚度不足导致的模具强度不足问题。尽管精度不如方案一,但由于孔边距较小,工件同样容易变形,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第三种方案则是采用冲φ3.2落料弯曲冲φ4孔的级进模。模具设计相比前两种方法更为简便,其生产效率更高,同时也能确保工件尺寸及外观的精确度。特别是φ4孔的加工,必须在弯曲工序之后进行,这相对而言较为复杂。采用级进模技术,可以将φ4孔的平面放置在工作台上进行一次性成型,这样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增强了工件尺寸和定位的精确度。综合考量各项技术标准,我们决定采用方案三,即实施φ3.2尺寸的落料及弯曲工艺,并冲制φ4尺寸的孔。针对该工件,我们分析了模具的类型和结构。分析结果显示,该工件将采用冲孔、弯曲和落料的连续模。具体来说,弯曲部分设计为L型。在模具的框架上,我们采用了带有四角导柱的模架,并采用了弹性卸料方式。弹性卸料部分使用的是聚氨酯橡胶作为弹性元件。此外,我们利用导料板来引导材料流动,并通过导正销实现精确定位。而废料则可以直接通过漏料孔排出。四、在进行排样图设计以及材料利用率计算时,需遵循毛坯长度与应变中性层长度相等的规则。据此,弯曲圆弧的长度确定为2.32。据此可推算出毛坯的展开长度为:L等于7加上(8.2减去2再减去1)再加上2.32,合计为14.52毫米。至于搭边值,根据表2-9中的矩形件数据,取a为2,b为2.2。坯料展开图的排样图中,条料宽度B等于2倍的最大直径Dmax加2再加4.4,即35.44毫米;步距S为22毫米。材料利用率η可以通过公式A/BS×100%计算得出,具体数值为2(16×7+8×3.2+2×3+3.14×3×3除以2)除以(35.44×22)再乘以100%,大约等于41%。接下来,进行冲压力的计算与压力中心的确定。根据表1-3的数据,选取Q235钢的抗拉强度δb为400Mpa。在模具上钻四个直径为φ3.2的孔和两个导正孔φ3.2F,孔径为3.2mm,孔数总和为6个,孔深为2×400mm,计算得到冲孔力为48230.4N;在异形框上冲孔,孔径为φ3.2F,孔数为2个,孔深为2×400mm,计算得到冲孔力为122.56×2×400=98048N;切割边缘产生的力为32×2×400=25600N;弯曲两个直边时,自由弯曲力为2×0.6kbt×tδb/(r+t)=3328N;在两个孔φ4上冲孔,孔数为2个,孔径为4mm,孔深为2×400mm,计算得到冲孔力为20096N;落料两个零件时,力为2×15.94×2×400=25504N。该模具采用弹性卸料和下出料方式,凹模直壁高度为6mm,n=h/2=3,查表得Kx=0.055,Kt=0.05,计算得到Fz= F孔3.2孔2+ F异+ F切边+ F孔4=48230.4+98048+25600+20096=191974.4N,Fx=nFzKx=3×191974.4×0.055=31675.8N,Ft=KtKx=0.05×191974.4=9598.7N,总力F = Fz + Fx + Ft +F弯+F=191974.4+31675.8+9598.7+3328+25504=262080.9N。选择压力机J23-40型号,其公称压力为400KN,滑块行程为80mm,最大封闭高度为400mm,最小封闭高度为200mm,工作台尺寸为630mm×420mm,模柄孔尺寸为φ50×70mm,工作台垫板厚度为80mm。在确定凸、凹模工作部分尺寸与公差时,冲裁工作零件刃口尺寸的初始双面间隙为Zmax=0.360,Zmin=0.246,凸凹模均采用配合加工法。刃口尺寸表工序涉及工件尺寸测量,具体数值为160毫米减去0.40毫米,X值计算公式为B等于Bmax减去x值后加0.25毫米。凹模尺寸为B=(Bmax-x)0+0.25毫米,需与凸模实际尺寸相匹配,同时确保双面间隙Zmax为0.360毫米,Zmin为0.246毫米。对于冲孔和冲异形孔,尺寸分别为15.7毫米加0.10毫米和60毫米加0.32毫米。在计算A值时,公式为A=(Bmin+x)0-0.25,相关尺寸包括6.24毫米减去0.080毫米、2.320毫米加0.32毫米、2.56毫米减去0.080毫米、20.640毫米加0.40毫米、20.94毫米减去0.10毫米、20毫米加0.32毫米和2.24毫米减去0.080毫米。刃尺寸保持不变,公差为4±0.16毫米,C值计算公式为C=C±/8,公差为4±0.04毫米。冲圆孔的尺寸为φ3.20毫米加0.32毫米,计算公式为A=(Bmin+x)0-0.25,相关尺寸包括φ3.360毫米减去0.08毫米、φ40毫米加0.32毫米和φ4.160毫米减去0.08毫米。落料尺寸为R3-0.320毫米,计算公式为B=(Bmax-x)0+0.25,相关尺寸包括R2.84毫米加0.080毫米,需与凹模实际尺寸相匹配,并保证双面间隙Zmax为0.360毫米,Zmin为0.246毫米。孔心距为10毫米加减0.1毫米,Ld计算公式为Ld=L±/8,公差为10毫米加减0.125毫米。压力中心的确定如图所示,分析表明压力中心Yc的值为0。Xc的计算公式为:将16076.8乘以77,32153.6乘以66,98048乘以44,以及25600乘以22的结果相加,然后减去20096乘以22和25504乘以44的结果,最终除以16076.8、32153.6、98048、25600、20096和25504的总和。计算得出Xc等于30.7,所以压力中心的坐标位于Xc处,具体数值为(29.5,0)。凸凹模的外形尺寸为3.1,其中凹模部分采用整体式设计。在安装凹模时,需根据计算得出的压力中心数据,确保压力中心与模柄中心线对齐。凹模的厚度计算公式为H=kb,其中H需大于等于15mm,b的值为31.04,查表得k=0.42,则H=13mm。凹模壁厚的计算公式为c=(1.5-2)H,即c=10-13.44mm,若取H=18mm,则c=27mm。凹模的宽度为B,计算公式为b加2倍的c,具体数值为70毫米;凹模的长度L则是步距加上工件长度再加c,具体数值为22毫米加128毫米再加27毫米,总和为177毫米,考虑到实际情况,我们取180毫米;3.2号弯曲凸模的尺寸为长18毫米,宽14.64毫米,凸凹模之间的间隙设定为2毫米,高度暂定为60毫米,使用的材料是T10A,经过热处理后的硬度介于56至60HRC之间。凹模设计特征:其圆角角度为90度,半径尺寸为1毫米,采用T10A材质,经过热处理后的硬度介于56至60HRC之间。3.3号冲孔直径φ3.2:凸模选择: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圆凸模A3.3×50-T10A,屈服强度达到1500Mpa,热处理硬度在58至62HRC之间。凹模与凸模相互配合使用,其热处理硬度范围则为60至64HRC。强度检验方面,压应力检验结果显示,最小直径d需满足d最小≥4tτ0/=2的条件,这一指标已达标。在弯曲应力检验中,最大长度L需满足L最大≤270d2/=30.83mm的要求,检验结果亦符合标准。具体到模具参数,凸模选用的是符合国家标准的圆凸模4.15×50- T10A,其抗拉强度为1500Mp,屈服强度τ0为373,经过热处理后硬度在58-62HRC之间。凹模与凸模配合使用,其热处理硬度同样在60-64HRC范围内。强度检验:在压应力方面,最小值d应不小于4倍于τ0除以2,这一标准已达标。对于弯曲应力,最大长度L不应超过270d的平方除以43.1毫米,同样符合规定。至于冲压异形孔,使用的凸模材料为T10A钢,经过热处理后的硬度介于58至62HRC之间,且异形凸模的高度暂定为50毫米。在强度检验中,压应力方面,最小断面面积F最小应不小于P除以65.36平方毫米。该零件的面积F为119.68平方毫米,其值最小,满足设计要求。在弯曲应力校核方面,长度L的最大值不得超过1200毫米,而J值计算公式为BH3减去bh3除以12乘以L的最大值,结果为211毫米,亦符合规定。凹模部分与凸模相匹配,采用T10A钢材质,经过热处理后的硬度介于60至64HRC之间。切断部分尺寸为长18毫米、宽2.24毫米,采用T10A钢材,经过热处理后的硬度介于58至62HRC之间,而异形凸模的高度统一暂定为50毫米。在强度校核方面,进行压应力校核时,需确保最小断面面积F最小不小于17.1平方毫米(F最小指的是最小断面的面积)。具体来说,F的值为36平方毫米,满足上述要求。弯曲应力检查需满足条件:L的最大值不得超过1200,且J值等于hb3除以12再乘以L的最大值,结果应小于或等于25.98毫米,这些条件均已达标。凹模与凸模配合使用,采用T10A钢材质,经过热处理后的硬度达到60-64HRC。在模具主要零件的材料选择、技术规范以及强度验证方面,具体如下:首先,针对定位零件,包括导料板。导料板的内侧面与条料相接触,外侧面与凹模保持同一水平,导料板与条料之间的两面间隙设定为0.5mm,以此确定导料板的宽度。此外,导料板的厚度确定为4mm。导料板选用45号钢材制成,其经过热处理后的硬度介于40至45HRC之间,并通过螺钉或销钉将其稳固地安装在凹模之上。在1.2号导正销的位置,落料凸模的下方安装了两个导正销,这两个导正销分别通过φ3.2的孔作为导正孔。在卸料板压紧板料之前进行导正操作至关重要,需注意料片的厚度以及装配完成后卸料板下平面将超出凸模端面约1毫米。为此,导正销选用H7/n6规格,并安装于落料凸模端面,其导正部分与导正孔均采用H7/n6的配合方式。2.我们选择了弹压式卸料装置,其卸料板的周长与凹模的周长一致,厚度为8毫米,与凸模的两侧间隙仅为0.15毫米。材料使用的是45号钢,经过调质处理,硬度达到HRC24-28。3.模具的框架设计为四角导柱式,导柱均匀分布在模具的四个角落,这种布局在冲压过程中能有效避免因偏心力矩导致的模具外斜现象。依据凹模的周界尺寸,确定模具的尺寸规格:导柱的直径和长度分别为φ28mm和150mm,符合GB/T2861.1标准。导套的尺寸为直径φ28mm、长度100mm和宽度38mm,同样遵循GB/T2861.6标准。材料选择为20钢,经过热处理后的硬度在58-62HRC之间(即渗碳处理)。模具上座尺寸为200毫米×160毫米×40毫米,下座则为200毫米×160毫米×45毫米,所用材料为HT200,且未经过热处理。支撑垫块采用45号钢,并经过热处理,硬度达到43至48HRC。上模垫板的厚度H垫为10毫米,下模固定板的厚度H固为20毫米。据此计算,该模具的闭合高度H等于H固、H下、H垫、H上、L以及H减去1的总和,即20毫米加45毫米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