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先前课程涉及的知识点,首先关于板料弯曲时的形态变化有何特性,以及确定最小弯曲界限的依据,这属于第三章弯曲工艺与弯曲模设计范畴;其次需要明确衡量弯曲时形变剧烈程度的指标,还有判断弯曲成形临界点的参考数值;最后探讨如何增强弯曲所能承受的最大形变能力的方法。,塑性弯曲过程中会产生弹性形变,卸除外力后,塑性形变会持续存在,而弹性形变则完全消失,导致弯曲零件的形态和尺寸与模具规格产生偏差,这种现象被称为回弹。,第三章 弯曲工艺与弯曲模设计,一、回弹现象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第三章 弯曲工艺与弯曲模设计,弯曲回弹的显现特征:,弯曲后的曲率变小,弯曲中心角度收窄,第三节 弯曲卸载之后的回弹,材料的机械性质,第三章 弯曲工艺与弯曲模设计,二、导致回弹的缘由,数值越高,回弹越明显
材料的力学性质对回弹量有显著作用,不同材料表现各异,例如1号和3号退火软钢,以及2号软锰黄铜和4号经过冷加工强化的软钢,它们的回弹程度不同,弯曲半径越小,回弹现象越明显,第三节专门讨论弯曲卸载后的回弹特性,相对弯曲半径是影响回弹的重要因素,第三章则详细阐述了弯曲工艺和弯曲模具的设计方法,二部分继续探讨影响回弹的各种因素,弯曲半径越小,回弹现象越显著变形量的程度对弹性恢复数值的影响,第三节 弯曲卸载之后的回弹,弯曲中心角度,第三章 弯曲工艺与弯曲模具的设计,二、影响回弹的要素(继续),数值越大,变形范围的长度也越长,回弹累积的数值也越大,因此回弹的角度数值也越大。,第三节 关于弯曲后的反弹现象,弯曲的具体方式以及弯曲模具,第三章 弯曲工艺和弯曲模具的设计,二、导致反弹的主要条件(继续),(1)当在无底凹模中进行自由弯曲操作时(如图3.3.4所示),反弹现象最为明显,(2)当在有底凹模中进行校正弯曲操作时(如图3.1.3所示),反弹程度相对较轻
校正弯曲带圆弧部位时,其弹性恢复程度远低于自由弯曲情形。矫正弯曲过程中,圆弧区域产生的轻微正回弹与直边区域出现的负回弹能够相互抵消,回弹值可能呈现为正值、零值或负值。对于弯曲U形工件而言,凸模与凹模之间的间隙对弹性回弹具有显著作用。间隙尺寸越大,回弹角度随之增大,具体情况如图3.3.5所示。,第三章 弯曲工艺与弯曲模设计,二、影响回弹的因素(续),通常情况下,零件结构越复杂,单次弯曲形成角度的数量越多,其回弹程度就越低。,第三节 弯曲卸载后的回弹,具体步骤:先参考经验数据和基础计算来初步设定模具工作尺寸,再在试模阶段进行调整。,第三章 弯曲工艺与弯曲模设计,三、回弹值的确定,中国最大
资料库可以获取相关内容,第三节 讨论弯曲卸载后的回弹现象,小变形情况下( 10)自由弯曲时回弹数值,第三章 阐述弯曲工艺及弯曲模设计,三部分 继续探讨回弹值的测定方法,凸模工作区域圆角尺寸和角度按公式计算,第三节 分析弯曲卸载后的回弹特性,较大变形情形( 5)自由弯曲时回弹数值,第三章 说明弯曲工艺与弯曲模设计,三部分 继续研究回弹值的确定技术,卸载后弯曲件圆角半径改变很小,可以忽略不计,而只需关注弯曲中心角度的变化弯曲中心角若为90度,部分材料的平均回弹角度参见表3-3。当弯曲件弯曲中心角与90度不相同时,其回弹角度能够通过特定公式进行推算,,第三节 描述了弯曲卸载后发生的回弹现象,,校正弯曲过程时需考虑回弹值的影响,,第三章 集中阐述了弯曲工艺及其模具设计的相关内容,,三、回弹值的确定部分继续说明,,校正弯曲操作中需要关注回弹值。
回弹值能够借助试验方法获得的公式(参见表3.3.2)进行测算,其符号含义如下图所示。针对V形件实施校正弯曲时会产生回弹现象,在弯曲环节结束后也会有回弹发生。为了有效控制回弹,需要优化弯曲件的结构方案。在第三章中详细阐述了弯曲工艺及其模具的设计要点。为了降低回弹现象,可以采取以下应对策略:首先应当防止采用过大的r/t比值,若条件允许,可在弯曲部位增设加强筋构造,以此增强零件的整体强度,进而抑制回弹趋势。,要挑选,细小、力学性质稳定且板料厚度变化范围窄的材质,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第三节 弯曲卸载后的反弹现象,2.运用恰当的弯曲方法,第三章 弯曲方法与弯曲模具设计,四、减少反弹的措施(继续),(1)实施校正弯曲来替代自由弯曲。 (2)对于冷加工硬化的材料需要预先进行退火处理,让它的屈服强度s减小。对回弹较大的材料,必要时可采用加热弯曲。 (3)采用
第六节是关于拉弯工艺的,工件在拉弯过程中,沿着截面高度方向上会产生应变分布,这种应变分布情况属于第三节的内容,即弯曲卸载之后出现的回弹现象,为了减少回弹,需要合理设计弯曲模,这是第三章弯曲工艺与弯曲模设计章节的核心内容,在减少回弹的措施中,有一个续篇,即第四部分,其中提到,对于韧性较差的材料,可以根据回弹的具体数值,对模具的工作部分形状和大小进行调整和改进。软材料的回弹角度若低于五度,则可以在模具上设置修正角度,并且选用较窄的凸模与凹模间隔,参见图3.3.11。当软材料的厚度超过0.8毫米,同时r/t比值较小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图3.3.12所展示的结构形式。第三节 回弹现象分析,3 弯曲模具优化设计,第三章 弯曲工艺与模具开发,四 控制回弹的具体方法,(4)针对U形件弯曲 当弯曲半径与厚度比值较小时,可以运用增大反压力的技术 (参见图3.3.12b)
当r/t比例数值偏大,可以考虑把凸模顶端和顶板平面做成带有一定弯曲度的弧形设计,参考图3.3.13;又或者,使用带有往复运动特性的凹模,同时凸模的侧面需要预留修正弹性的角度,如图3.3.13b所示;如果材料厚度存在负向偏差,可以制作成能够调整凸模与凹模之间缝隙的弯曲模具,如图3.3.13c。,第三章 弯曲工艺与弯曲模设计,四、减少回弹的措施(续),第三节 弯曲卸载后的回弹,3.合理设计弯曲模(续),在弯曲件直边端部沿长度方向施压,可以减小回弹,如图3.3.14所示。采用橡胶或聚氨酯材料替代刚性金属凹模,也能有效降低回弹现象,如图3.3.15所示。,第四章 弯曲件毛料尺寸的确定,依照中性层概念,弯曲零件的毛料长度须等于中性层展开的尺寸。,第三章 弯曲方法与弯曲模具
设计时,首先需要明确弯曲中性层的具体位置,这个位置与曲率半径密切相关,同时也要考虑中性层位移系数,相关数据可查阅表3.4.1。计算公式中,该位置用特定符号表示,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一个经验公式来推算,这个公式在右图中有所展示。在第六节中,将详细探讨弯曲件毛坯尺寸的计算方法。如果遇到形状较为规则、精度要求不高的弯曲零件,可以直接运用后面介绍的方法来测量毛坯的长度。对于轮廓较为繁复或对精确度有较高标准的弯曲零件,在借助后面提供的公式完成初步的料坯长度估算之后,还必须通过反复进行弯曲试验并持续进行调整,最终才能明确料坯的具体形态和规格。,第三章 关于弯曲工艺及其模具的设计,二、关于弯曲零件用料尺寸的确定,第四节 弯曲零件用料尺寸的确定,第三章 关于弯曲工艺及其模具的设计,二、关于弯曲零件用料尺寸的确定(继续),1. 对于圆角部分半径等于半料厚的弯曲零件,依据中性层展开的基本方法,零件的直线部分长度需要等于弯曲后的展开总长
线段长度与弧形长度合计值就是,第四章 弯曲零件原料规格的确定,第三章 弯曲方法与弯曲模具构造,二、弯曲零件原料规格的确定(继续),2.具有r0.5t圆角半径的弯曲零件,依据变形前后的体积守恒原则确定原料长度,一般使用表3.4.2中提供的经验公式进行计算第四章 弯曲件毛料尺寸的确定,第三章 弯曲工艺与弯曲模构造,一、弯曲件毛料尺寸的确定(继续),4.铰链式弯曲件,对于(0.63.5)的铰链件(右图),其毛料长度可依据下列公式大致估算。第四章 挠性零件原料规格的确定,第三章 弯曲方法与弯曲模具设计,一、挠性零件原料规格的确定(继续),示例3.4.1,求出图示挠性零件的原料摊开尺寸。,复习题1、5。,教学任务:,第三章 弯曲技术
弯曲模的构造,涉及第三章弯曲工艺与弯曲模设计,无底凹模中自由弯曲的情况,第三章弯曲工艺与弯曲模设计,涉及形件弯曲模,包含1下模板,2、5圆柱销,3弯曲凹模,4弯曲凸模,6模柄,7顶杆,8、9螺钉,10定位板,第三章弯曲工艺与弯曲模设计,讨论间隙对回弹的作用,第三章弯曲工艺与弯曲模设计,涉及拉弯用模具,第三章弯曲工艺与弯曲模设计,分析拉弯时断面内切向应变,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第三章弯曲工艺与弯曲模设计,提出克服回弹的方法,第三章弯曲工艺与弯曲模设计,继续探讨克服回弹的方法,第三章弯曲工艺与弯曲模设计,继续讨论克服回弹的方法,第三章弯曲工艺与弯曲模设计,介绍坯料端部加压弯曲的技术,第三章弯曲工艺与弯曲模设计,说明软凹模弯曲的特点,本文观看结束!,谢 谢 欣 赏!,祝各位身体健康!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