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赵晓晨 实习生毕悦 佛山报道
十一年前,于那个被赞誉为“我国机器人领域首屈一指的盛会”——中国国际机器人展览会,利迅达、嘉腾等众多顺德本土的机器人企业纷纷组成团队参展。其中,部分企业系由不锈钢行业成功转型而来,另有几家则是跨足五金行业,进而涉足AGV领域。此外,还有顺德区相关部门的官员一同前往参展。
那时,谁也没有料到,经过11年的发展,利迅达在抛光打磨机器人这一领域已经崛起,成为了国内企业的佼佼者。同时,嘉腾机器人研发的全向舵轮高度仅为8.5厘米,创下了全球最矮的记录,并且在美国底特律的新工厂也已经开始了正式的生产。
佛山顺德的制造业重镇,机器人产业已实现了从零到有的迅猛发展。在2023年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录里,顺德机器人制造集群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漫步园区,便能目睹一台机械臂从诞生到成型的全过程。
应用场景“链”出完整产业链
在位于我国华南地区的美的库卡智能制造科技园内,自动化生产线正高效运作,机械臂准确执行着物料的挑选、检测及装配任务。一台机器人仅需30分钟便可由机器人制造完成,该园区现已发展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基地。
过去我们对于提及“链”字总是有所顾忌,然而如今,上下游的产业链已趋于完善,并且涌现出若干家在规模和代表性上均具备一定实力的垂直细分领域机器人企业。在走访过程中,佛山顺德区机器人协会的秘书长陶渊明这样表达了他的观点。
将微小的火花培育成一条涵盖上下游所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这一过程究竟需要多久时间呢?
自1993年起,佛山便着手开展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工作。随后,在1995年,佛山机器人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尽管面临成本高昂、人口红利减少等众多挑战,这家佛山地区首家机器人企业还是在21世纪初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那些最早投身于机器人产业的从业者,至今仍在这一新兴领域内保持着活跃。
观察这些人的经历可以发现,“跨界”与“转型”这两个词频繁出现。曾专注于五金行业的嘉腾机器人,在2005年响应客户需求研发了一款自走小车,从而跨入了AGV领域;而利迅达的不锈钢业务在2008年时已经达到了30亿元以上的规模,然而,出于助力客户解决劳动力问题的初衷,利迅达果断地进入了机器人行业。在同一时间段,美的等制造业领军企业,鉴于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考量,纷纷踏入机器人行业,致力于实现“机器替代人工”。他们的发展思路清晰且直接:市场需求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
这暗示着顺德机器人产业的成长轨迹:政府高度关注且充满自发性的上半阶段,其发展态势几乎如同未经雕琢的“野蛮生长”。
有趣的是,在全国范围内观察,长三角地区的机器人产业萌芽于大约1995年,此时上海多个区域涌现出若干机器人制造公司,尽管这些企业的数量较少,且规模相对较小。
在发展路径上,长三角地区最为显著的特征是领军企业的引领作用。ABB、发那科、库卡、安川等国际机器人领域的巨头企业,相继构筑了显著的行业影响力。这些企业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及本体制造领域的显著优势,有力地促进了长三角地区高端机器人技术的进步与广泛应用。
珠三角地区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以深圳、广州、东莞、顺德等城市为先锋,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在于由市场需求引领的自发研发活动,这不仅推动了产业链各环节的革新,也促使了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张。
陶渊明指出,顺德的机器人产业对制造业贡献了增量,而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亦助推了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顺德地区制造业基础雄厚,拥有众多机器人应用场景,传统制造业对自动化的转型需求不断上升。此外,政府对制造业自动化转型的重视程度极高,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广东捷瞬机器人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谢传和表示,公司最初涉足五金模具行业,起初是因为模具冲压作业存在较高的危险性,于是决定着手进行产业内部升级。他们引入机械手以取代人工操作,旨在预防事故的发生。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公司高层认识到了智能制造的至关重要性,于是决定从熟悉的模具生产领域转向对机器人及自动化技术这一新领域的探索。
在众多本地企业竞相投身机器人领域的热潮中,顺德的发展策略同样清晰可见:采取本土化与吸引投资的双管齐下策略,激励本土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引进国际领先企业的技术,促使大型企业率先实现产能的升级,随后逐步推广至中小企业,让它们也能逐步采用机器人,同时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支持企业攻克机器人核心技术的优惠政策。
成效显著。以海创大族机器人智造城项目为例,大族机器人作为领军企业,吸引了众多上下游企业加入。美的库卡智能制造科技园二期已顺利运营一年,全面达产后,预计年产量将达到8至10万台机器人,园区内引入的上下游企业涵盖了多个核心零部件的生产环节。
数据显示,2018年佛山的工业机器人产量还不到2000台,然而到了2022年,这一数字已飙升至约3.2万台,实现了40%的显著增长。到了2022年,顺德机器人产业集群中已有1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及6家“小巨人”企业,集群企业的总产值达到了100亿元,同比增长了36.6%。
如何穿越下半场
《2023-202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深度调查及投融资战略研究报告》揭示,2019至2022年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的复合年增长率达到了16.5%。据此预测,到202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700亿元人民币。
智能机器人产业被誉为“制造业之巅的瑰宝”,在制造业迈向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潮流中,正发挥着愈发重要的职能,同时也成为了城市间产业竞争的新热点。众多行业巨头竞相加入制造机器人的行列,对于顺德来说,虽然先发优势是其众多优势之一,但并非不可动摇的绝对优势。
顺德的机器人企业,该如何穿越下半场?
过去,比亚迪的一条生产线可能仅吸引10至20家企业投标,然而如今,参与竞争的企业数量已增至40至50家。陶渊明指出,顺德众多机器人企业在本年度第一季度面临利润率下滑的困境。
谢传和同样指出,机器人产业本质上是一个资本密集的领域,面对市场波动的应对能力较弱,这无疑使得行业内的竞争愈发激烈。为了赢得订单,众多企业不得不降低自身的利润率。同时,较长的回款周期也给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现金流压力。
走访现场观察发现,面对应用领域持续扩大、人口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以及资本投入持续升温等多重因素,众多顺德地区的机器人企业普遍认为,该行业的未来发展潜力依然巨大。
从产业链的角度分析,机器人产业可划分为上游的核心部件、中游的机体生产以及下游的应用三大关键部分,技术门槛的挑战程度自上游向下游逐渐减弱。尤其是在伺服电机、减速机、控制器这三个工业机器人最关键的部件研发领域,国内企业与海外同行相比,长期存在显著的技术差距。
过去,由于资本力量薄弱以及顶尖高等学府在研发领域的支持不足,顺德在机器人产业链的初期和中期阶段的发展步伐显得较为缓慢。但如今,这一状况已经发生了变化。
陶渊明表示,在核心零部件领域,我们已取得显著进步。尽管减速机、动力系统以及控制系统曾是顺德机器人产业链的短板,然而,得益于新技术的融入以及本地企业在研发领域的持续加大投入,众多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实现了重大突破,并且产品也开始逐步进入国际市场。佛山隆深机器人公司的相关人士亦透露,尽管现阶段我们的一些关键部件仍需依赖进口,然而与过往相比,国产化比率已有显著提升;众多电子元件也大多源自珠三角地区。
今年前八个月,佛山出口的工业机器人金额达到了2.2亿元,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增长了44.1%。据库卡工业机器人公司负责人透露,自年初以来,公司订单量大幅上升,全自动生产线更是全天候不间断地运作。伴随着新产品的不断推出和新技术的持续涌现,工业机器人生产所依赖的零部件和物料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
在各个企业层面,众多企业开始调整其战略,不再单纯追求独立运作,而是更加重视合作与协作的效能,致力于探索更加丰富的应用领域,有的甚至主动进行了战略转型,如同换了一张牌桌。
在机器人集成商行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广东汇博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主动吸纳新股东、招募人才并更新管理模式,致力于从传统制造业向特种行业的“智能制造”模式转变。同时,广东天太机器人有限公司在关键零部件领域持续加大研发力度,其自主研发的重载AGV模组已成功进入国内领先企业的供应链体系。据统计,该公司在去年上半年的订单量实现了200%至300%的同比增长。同样地,面对家电、五金等传统行业订单充裕的现状,捷瞬机器人正尝试拓展至新能源汽车领域。
为了破解企业资金短缺的困境,顺德区机器人协会正在积极寻求为机器人产业量身打造的融资策略,该方案包括面向机器人本身的贷款服务和针对工程项目的大规模科技项目融资两个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