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轻量化进程中铝合金材料的应用与发展趋势分析

频道:‌冲压模具 日期: 浏览:2

1.引言

汽车轻量化进程中铝合金材料的应用与发展趋势分析

汽车工艺的进步使得节能与环保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汽车轻量化。这一技术对于提升燃油效率、减少COZ排放所引发的环境污染具有特别意义。实际上,汽车轻量化主要涉及车用材料的减轻,而在确保结构强度充足的前提下,复合材料、高强度钢板、铝镁合金等新型材料的应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期,高端车型中铝合金的应用量显著上升。这种材料不仅机械性能优越,而且密度较低。它还具备耐高温、抗腐蚀和抗蠕变的特点。在减轻汽车重量的同时,铝合金完全能够满足汽车性能的各项需求。尽管铝合金压铸件成为汽车工业关注的焦点,但一些结构件,甚至外板件,也在尝试采用此类材料进行冲压成形。本研究对代表性铝合金结构部件进行了详尽剖析,并据此归纳出了铝合金普遍的成型特性。

2.制件及材料性能分析

2.1制件分析

图1展示了某款家用轿车的结构部件,这一部件采用铝合金制成,厚度较大,其形状颇具特色,加工难度较大,对精度有严格的要求。此外,该部件模具的研发周期较短,其技术含量和制造难度均较高,缺乏可供参考的相似经验,因此在方案实施过程中风险相对较大。

该制件定位的基准RPS点位于侧面D7MM孔、一个D8MM孔以及顶面另一个D7MM孔。翻边部分分布着5个冲孔和2个凸起的压窝。对于2-D8MM孔、2-8.2MM凸台以及D7MM孔,它们的位置公差要求较高,因此必须采用侧冲方式。而2D8.2MM压窝是朝外凸起的,为了实现其功能,斜楔的设计将被设计成往复式。制件顶面设有三个冲孔,冲压的方位与水平面形成20度夹角,其中2-D7MM孔的位置精度要求严格,需分别在两个工序中完成。制件轮廓线的公差为正负0.5毫米,所以对于2.5毫米厚的板材,冲裁时修边展开面所形成的斜角不宜过大。此外,端面的翻边高度达到52毫米,而圆角半径仅为6毫米,材料在端头流入的量是否充足,需要进一步的分析来确认。拉伸如果不能成功,能否大胆采用整体翻边必须认真考虑。

2.2材料性能

该制件所采用的材质是EN485-AW-5754-O/H111,其厚度为25毫米。这种材料属于德国品牌,其中EN485-AW代表铝材的性能标准编号,5754则对应着化学符号标志系统中的AMGY代号,而O/H111则是材料状态的标识,O表示退火状态,H111则意味着在经过最终退火处理并适当加工后,其硬化程度较低,远不如HLL。该材料的力学性能指标如下:抗拉强度介于190至240兆帕之间;屈服强度不小于80兆帕;延伸率需达到16%以上;布氏硬度值为52。通过对比常规汽车结构件材料,我们发现该材料虽然抗拉性能不强,但其厚度较厚,延伸率仅为DC钢的一半。在成形过程中,需确保充足的给料,并在工艺补充时尽量减少材料流动的爬坡和弯折,以便于成形并减少冷作硬化以及板料变薄的趋势。在硬度和抗拉强度方面,FJ硬铝与软铝之间的差异,可以作为确定冲裁间隙和回弹角度的依据。同时,由于对制件表面质量要求较高,因此在模具材料的选择上需注意减少制件表面的划伤。

3 冲压方案的确定

3.1方案分析

依据零件的特性,我们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拉伸,另一种是成形。拉伸方式下,材料易于控制,但完成端面拉伸后,必须进行两次修边处理,这会导致接合处较为复杂,整个工序也会相对繁琐。而采用成形方案,虽然存在翻边和叠料的风险,但可以简化工序流程。

方案一:首先进行拉伸操作(OP10),接着执行修边工序(OP20),然后进行翻边处理(OP30),随后是侧修边并冲孔(OP40),紧接着再次进行侧修边冲孔(OP50),最后完成侧冲孔压窝(OP60)。具体步骤可参照图2。

方案二:首先进行落料冲孔(OP05),接着进入成形工序(OP10),随后是修边冲孔(OP20),再进行翻边整形(OP30),然后是侧修边侧冲孔(OP40),最后进行侧冲孔压窝(OP50)。具体流程可参照图3。

3.2CAE分析

为确保方案的可信度,我们对两种方案的成型工艺实施了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

方案一,在制件端面A区域出现了裂纹,而B区域材料的减薄程度已高达30%(详见图4)。经过对拉伸板料进行裁剪以及调整压料力,端头开裂问题有所缓解,然而材料的减薄问题依旧严重超标,并且在同一成形区域内,出现了明显的皱纹倾向(见图5)。

方案二中,制件端面经过两道成形工序,首先形成较深的顶部凹槽,随后进行周缘翻边(详见图6)。此制件的翻边形状颇为独特,尤其是端头翻边面的高度难以精确控制,侧面翻边断面的精度也有一定要求。通过成形分析,发现翻边后的端面在c、d位置(见图7)材料有所增厚,出现了堆积。对修边线进行调整并重新计算后,虽然积料形状有所改善,但材料增厚趋势依然存在。

3.3方案确定

对比两种方案后,我们发现方案二在实施上更具可行性;同时,针对该方案存在的不足,我们可以在L安排中进行规避或优化。

定位效果不稳定。应对策略:在材料几乎不发生流动的区域进行冲孔定位,具体操作可参考图8。

端头翻边所用材料存在堆积的想象,对此,我们采取的处理办法是:首先对落料轮廓进行调整,接着运用软件进行精确计算,并在冲压环节进行实际试验以确定最佳方案。

翻边断面的精度要求较高,而确保其与型面垂直度则较为困难。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对落料轮廓进行修改(见图8),其次,在后道工序中增设了局部斜楔修边环节,并且在此过程中还能完成斜楔冲孔的操作。

4方案实施及问题总结

在执行该方案的过程中,由于方案自身存在一些难以兼顾的环节,再加上这是首次对这种材料的冲压操作,我们缺乏足够的经验总结,所以现场出现了一些问题。

落料线与修边线连接处存在问题:落料部分呈现为平板形态,而修边操作则是在材料经过一次拉伸后进行。为了确保大面积的完整性,修边线与落料线的交接处形成了15°的夹角。对于小于30°的斜面,其对修边刃口的影响并不显著;然而,在处理厚板料的冲裁断面时,这种夹角会导致误差的产生(见图9)。也曾经思考过将材料切割成完整的轮廓形状,然而由于在成形过程中边缘的修整线难以把握,尤其是进行二次翻边时更是如此,这可能导致在定位过程中工件发生微小的移动。为此,我们采取了增加交接工艺缺口的方法,以期改善这一状况。

翻边镶块表面累积了杂质,当冲压数量达到一定阶段,翻边工序件表面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划痕。经检查,发现翻边镶块的淬火硬度以及表面粗糙度均符合设计标准。然而,划痕的产生并非由于硬度不足,而是因为该铝合金在冲压过程中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发热,导致凹模镶块上积聚杂质并烧结。在清除杂质后,通过在冲压时添加润滑油,划痕问题得到了暂时的缓解。针对这类现象,要求对镶块进行表面TD强化处理。

压窝状态不尽如人意:在侧冲压窝过程中,我们发现压窝的尺寸并未达到设计图纸上的标准(参见图10A)。在设计凸模尺寸时,我们主要考虑了材料厚度等距离因素,但在实际冲压过程中,该材料的局部膨胀性能并不理想,这导致了凸台的外形未能被成功压出。为此,我们通过重新设计凸模尺寸并进行了试冲,当达到图10B所示的尺寸时,压窝状态变得较为理想。

修边线的确定较为复杂:除了前述的第一个问题,C、D区域(参见图7)的翻边形状难以确定。这部分区域因为翻边变化较大且形状独特,材料在此处受到挤压,即便是微小的调整,也会导致C、D区域翻边后的较大变化;而且,如果左右区域的调整不均匀,还可能引起E端面的倾斜。因此,此处对修边线的调整需分阶段实施,需选取更多的控制点,并多次试验,以保证轮廓与检具相吻合,同时确保E处端面保持平行状态。

制件在翻边处理后的回弹角度需依据材料特性来确定,通常应在3°至5°的范围内。鉴于此,我们在制定方案时已将翻边工序的回弹角度设定为2°。然而,实际冲压过程中,制件的回弹角度却未达到预期,仅为不足1°,甚至在某些局部区域出现了翻边过于紧密,导致与凸模贴合过紧的情况。为加强验证,我们选取了该材料的代表性制品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当R值在2至3之间时,竟然出现了1至2度的反向回弹现象,且随着R值的增加,回弹角度逐渐减小。鉴于制品的翻边半径R值不可调整,我们通过适当扩大翻边间隙,成功实现了所需的翻边形状。因此,在未来的模具设计中,对于这种材料的这一特性,我们必须提前予以充分考量。

根据材料特性,经查,铝制件的最小冲裁间隙应为0.09毫米,然而实际操作中,冲裁端面的光亮带比例高达70%至80%,表明此间隙过小。为此,我们逐步减小凸模尺寸,并通过试验得出,合理的单面冲裁间隙应为0.2毫米(料厚为25毫米)。此外,废料切刀处的修边顺序不一,导致产生了较大的塌角(如图L1所示)。通过降低刃口的高度差异,刃具的锋利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对于柔软且厚度较大的材料,为了完全消除塌角现象,建议在未来的模具设计中采用图12中展示的废料切割刀型,这样更为适宜。

5结束语

经过对比分析和CAE计算得出的冲压工艺方案,在经过实际生产验证后,成功制造出了符合标准的制件,其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均满足设计规范(见图13)。这一整体边成形的构想,为类似制件的冲压方案制定提供了新的思路。铝合金材料的应用前景极为广阔,而对于该材料首次使用的经验总结,将为后续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宝贵的参考。

若您对本文内容存在疑惑或难以理解之处,请随时通过评论或私信与我联系,我会尽快为您作出解答。

若你对模具设计领域充满热情,欢迎加入我创办的千人模具设计交流群,在此群内,你可以进行学习、交流与深入探讨(群内无任何广告干扰);只需私信我并回复“社群”,即可获取加入群组的详细方法!若你希望获取相关课程学习资源,同样私信我并回复“学习”,我会立即为你提供所需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