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冲压模具都是由:
模具的上下托板、上下垫脚以及上下模座,通常由A3、Q235等柔性材料制成,它们主要承担着支撑模具整体结构、便于模具搭建以及材料投放等关键职能。
上、下模板在冲裁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们不仅用于固定刀口、切割块料、插入子件以及支撑材料,还包含外定位、内定位、浮升引导销、两用销、导料板和浮块等部件。这些部件同样被固定在下模板上。下模板的硬度需控制在HRC58~62之间,若硬度不足,将直接影响冲裁的成品质量。此外,下模板的厚度通常在25~40mm之间。某些刀口是直接刻在模板之上的,亦即在模板表面直接刻画刀口。若刀口出现缺口、崩裂、磨损或边缘粗糙,则难以进行模具修复;另外一种方式是在一个称为“下模刀口”的部件上开凿刀口,随后再将这个下模刀口放置于下模板之中。确保加工后的高度与模板保持一致,误差需控制在正负1至2毫米范围内,理想状态是正负0.005毫米,大多数磨床师傅或钳工师傅均能实现这一标准。若误差过大,产品表面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印痕。
上、下垫板通常由Cr12材料制成。根据模具的具体需求,每套模具的上下垫板厚度各异,需根据冲裁力来确定。若冲裁孔数量较少,上下垫板可适当减薄,厚度在8至10毫米之间即可。反之,若冲裁孔数量较多,则需适当加厚,通常厚度在17至20毫米左右。下垫板主要用于容纳落料孔、弹簧过孔、螺丝过孔以及导柱透气孔等。
上、下夹板主要用于固定凸模、冲头、导柱等部件,其厚度通常在17至20毫米之间。在冲压模具夹板的材料选择上,硬度一般无需过高,软性材料即可满足需求。然而,材料过于柔软则不适宜,可能会将冲头的挂台直接拉入夹板内部,导致夹板损坏。因此,在设计和制造冲压模具时,必须综合考虑所需加工工件的具体冲裁工艺,进而确定模具的结构设计、选择合适的模具材料,以及确定冲床的吨位和冲裁间隙的尺寸等因素。这样,才能确保加工后的工件表面毛刺减少,并有效延长模具的使用期限。
止挡板与脱料板等部件,其中止挡板适用于Cr12材质,而脱料板则需采用硬度更高的Cr12Mov材料。止挡板与脱料板通过M6或M8螺丝连接并固定,止挡板表面主要用于过孔,包括冲头过孔和导柱过孔等。脱料板主要负责脱料、压料以及导正冲头等功能。通常情况下,我们会用脱料板来引导凸模、导柱和冲头的正确位置。生产铝料时,由于铝屑可能落入脱料板,导致冲头表面粗糙、卡住、断裂或被拉出脱料板,因此必须采用止挡板来引导冲头。此外,脱料板的一侧需适当扩大10至20毫米;或者,可以将脱料板设计成两节,上半部分用于引导,下半部分同样需单边扩大10至20毫米。止挡板的厚度通常介于8至17毫米之间,这一尺寸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孔洞的数量以及所承受的力的强度;而脱料板的厚度通常在20至25毫米范围内。
凹模和凸模,亦称作冲头或刀口,其功能在于去除多余材料,实现切割、切开、刺破或拉伸。例如,拉伸用冲头、折弯用冲头、滑块用插刀、沙拉用冲头、凸包用冲头、抽芽用冲、以及铆合模用铆合冲头等,种类繁多。凹模和凸模的制造对材料硬度要求较高,常见的高硬度凹模凸模材料包括:Cr12Mo1v1、Cr12Mov、Skd-51、Skd-11以及W6Mo5Cr4V2(钨钢)等。
专业术语解释:
模具工人常将此称作“挖”,意指对线切割框口的操作。例如,我们可能会听到“挖刀口”或“挖入块”这样的说法。
在冲压模具的范畴内,所谓的软料通常指的是硬度大约在HRC35的模具钢材,这类钢材的硬度相对较低,例如45#钢、A3、Q235等。只需用硬度略高的物体轻轻敲击,便能轻易在表面形成凹坑。这种材料质地柔软,因此被习惯性地称作“软料”。由于其良好的抗震特性,它通常被用于制造冲压模具的上下托板、上下垫脚以及上下模座。
在冲压模具领域,所谓的硬料指的是经过热处理后的模具钢材,其硬度大约在HRC58至62之间,或者更高。例如,Cr12、Cr12Mo1v1、Cr12Mov、Skd-51、Skd-11、W6Mo5Cr4V2(钨钢)等,这些材料具有极高的硬度,但同时也较为脆弱,若操作不当,很容易造成损坏。这类材料通常被用于制造冲压模具的刀口、冲头以及其他需要高硬度的部件。
五金冲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