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概述
冲压成型是关键制造工艺,需要借助专用机械提供能量,促使金属板材在特定工具中改变原有形态,进而生产出符合预定规格、大小及功能要求的产品部件。这项工艺主要涉及三大核心要素,分别是金属原料、成型模具以及动力装置。冲压工艺依据温度条件区分,有热冲压和冷冲压两种形式,前者用于加工抗变形能力较强、延展性不大的板材,后者在常温下操作,是薄板加工的普遍方式。冲压技术是金属塑性成型的一个关键环节,属于材料成型工程技术的分支。
成型用的模具,称作冲压模具或冲模,是用于把材料(不论金属或非金属)大量制成目标零件的器具。成型作业中,冲模作用非常关键。没有配套的冲模,大批量成型制造难以进行;缺少精密的冲模,先进成型技术也无法发挥效用。冲压技术,同模具、冲压机械以及冲压物料,组成了冲压制作的关键组成部分,这些要素彼此配合,一起生产出目标冲压产品。
下面,我们要分析冲压工艺的多种长处。同机械加工以及塑性加工的其余方式对比,冲压工艺在技术方面和经济方面都显现出很多与众不同的好处。这些好处主要涵盖:
冲压加工借助冲模与冲压设备实施,常规压力机每分钟能实现数十次冲压动作,而高速压力机的性能更为突出,每分钟可达成数百次乃至千次以上的冲压频率。这种高效运作模式,使得冲压工艺能够在短时间内制造出大批量的目标零件。
加工品质稳固,零件互换度高:得益于模具的高精度与持久耐用性,冲压产品的尺寸、轮廓及表层状态均十分理想。而且,完全一致的冲压件也实现了极佳的互换效果。
冲压工艺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优异的性能,能够加工各种尺寸和形态的零件,从微小的钟表秒表到庞大的汽车纵梁和车身覆盖件,都能高效完成加工。同时,金属材料在冷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加工硬化现象,能够显著增强冲压产品的力学强度和结构刚度。
冲压工艺几乎不产生废料边角料,也不需要配备专门的加温装置,所以是一种既省电又花费少的制作手段。这种特性让冲压成品在销售时具备很强的价格竞争力。
冲压工艺具备诸多突出长处,因此在众多国家经济部门获得了普遍采用。航天航空、国防工业、机械制造、农业装备、电子信息等众多行业,都离不开冲压工艺的支持。这项制造技术不仅在产业界扮演关键角色,也与每个人的日常起居紧密相连。譬如,飞机、火车、汽车等各式交通工具,其内部都装配了数量可观的小型、中型、大型冲压零件。汽车的外壳、骨架以及轮圈等核心部件,均以冲压技术细致打造而成。
调查发现,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等普通物件,有八成零件来自冲压工艺;电视机、录音机、摄像机等电子设备,超过九成的构件也是冲压件制成。不仅如此,食品用金属罐体、不锈钢锅具、搪瓷器皿以及不锈钢厨具,同样依赖模具冲压成型。这表明,冲压工艺在众多行业都扮演着核心角色。
冲压工艺并非没有弊端。首当其冲的是加工时发出的巨大声响和强烈震动,此类污染对工人的健康和机器的平稳运作造成不利影响。再者,冲压模具的定制化特征和精密标准,决定了其制造工艺难度颇大,针对复杂构件,往往需要多副模具协同作业才能达成加工目标。所以,当压制零件的制造数量不多时,它的经济收益或许并不突出。
即便如此,在科技持续演进下,尤其是计算机和机械电子融合技术不断革新,冲压制造中诸多难题正逐一攻克。前景可期,冲压工艺必将拓展至更广阔的范畴,为经济进步与社会繁荣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2.1.2 冲裁件工艺分析
该冲裁件选用08F钢板,此材料属于优质碳素结构钢,具备优良的可冲压性能。它的结构形态虽然简单,但是内部和外部均设有锋利的直角,为了提升模具的使用期限,最好将全部90度直角转化为R1的圆弧形状。另外,零件图纸中的尺寸都属于非关键尺寸,可以按照IT14级精度标准来设定工件尺寸的允许偏差。通过查看偏差表,各个尺寸的偏差要求已经完全清楚。总而言之,这种冲裁件符合冲压工艺的要求。
2.1.3 确定工艺方案及模具结构形式
根据先前探讨,该零件的尺寸公差标准不高,轮廓形态也较为简单,同时生产批量大。考虑到所用板材厚度达到两毫米,为了精确控制孔洞位置并提高制造效率,我们决定实施工序合并的加工方式,并研发了连续式剪切模具,该模具整合了校正销定位、刚性卸料机构以及自流式排屑设计。
2.2 模具设计计算
2.2.1 排样计算条料宽度及确定步距
我们参考了相关资料来选定搭边尺寸。针对零件的几何特征,两块工件之间的搭边尺寸al,对于矩形件设定为1.8毫米,而侧向的搭边尺寸a,针对圆形件设定为1.5毫米。连续模的进料间距A,通过将模具直径D加上搭边a来计算,具体数值为40毫米加上1.8毫米,合计41.8毫米,经过圆整处理确定为42毫米。此外,条料的具体宽度B,依据公式进行计算并结合表格数据,最终确定结果为83.5毫米。依据上述计算数据,我们绘制了排版示意图,如图2-2所示,同时明确了零件连接部分的宽度为2毫米,而侧面连接部分的宽度设定为2.5毫米。
2.2.2 冲裁工序力计算
连续冲裁模借助刚性卸料装置和自然漏料方式运作,因此我们只需核算冲裁力与推件力,冲裁力包含落料力和冲孔力,落料力针对冲裁外形,冲孔力涉及三个孔。经精确测量,两段切线长度都是27.91毫米,两段小圆弧的圆心角均为136.98度,两段大圆弧的圆心角均为43.02度。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参考相关资料,算出冲裁外形的裁切力为Fq等于KL乘以tt。
公式里,F指冲裁的力,以牛顿作为计量单位;K是一个系数,一般设为13;r是物质抗剪能力的表现,以兆帕计量;L是切割面的总长度,以毫米计量;T是物质的厚度,同样以毫米计量。另外,推力涉及冲孔和落料两个步骤。
2.2.4 冲模刃口尺寸及公差的计算
冲模刃口尺寸的计算方式及推演步骤,在此不再详谈,具体内容参见表2-1。必须强调的是,当核算零件外形的裁切规格时,应以凹模为参照基准,同时按照凹模的实际规格来设定凸模,以此保证两面之间的间隙维持在0.22到0.26毫米这个区间内。在确定冲裁模刃口规格时,需以凸模作为参照标准,凹模的规格则要依据凸模的实际大小来设定,同时必须确保两面之间的间隙维持在0.22毫米到0.26毫米的适宜区间内。
2.5 部分模具主要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
2.5.1 落料凹模加工工艺规程
操作步骤一:首先进行切割,然后依据等体积原则进行测算,接着增加锻造过程中产生的损耗部分,最终得到的规格是165毫米乘以165毫米乘以35毫米。
工艺步骤二:通过锻造手段,将切割下来的零件塑造成161厘米长、161厘米宽、31厘米厚的规格。
工艺步骤三:实施回火工艺,旨在消除锻造成型留下的内部应力,同时减小材料硬度。
工艺第四步,先进行设备处理,将六面打磨至规格160.5X160.5X30.5,同时每面要预留磨光层厚0.5毫米。
第五步骤是进行平面研磨,处理上下两个主要平面,并且要为后续的精细打磨保留0.2毫米的加工空间,在研磨过程中,将这些部件与卸料板和凸模固定板叠放在一起,以此校准垂直方向的侧面基准面,以及确保角度尺的精确度
第六步骤,由钳工先确定销钉孔、螺钉通道和出料孔的基准点,接着加工销钉孔至4毫米至8毫米加0.016毫米的精度,再加工螺钉通道至4毫米至8.5毫米的尺寸。
工序7:立铣,铣削各漏料孔。
工序八是坐标镗,先与卸料板和凸模固定板叠放在一起,然后以一对侧基面作为定位基准,接着在各类孔的中心位置钻出穿丝孔,孔深达到中心线往下2毫米,同时镗削固定挡料钉的安装孔,孔径为中心线往大0.013毫米的尺寸。
工艺第九步:再次实施加热处理,先完成急冷操作,再进行退火工艺,最终使材质的坚硬程度达到60至64HRC的范围。
工艺第十步:进行平面研磨,将上下表面继续打磨至符合图样标注的规格,同时调整垂直侧基准面的准确度。
工序11:退磁处理。
工艺步骤十二:运用线切割技术,依照预设方案加工各类孔洞,同时保证剩余0.015毫米的打磨余量。
工序13:钳工,研磨型孔至设计要求,并研磨销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