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都市里许多摩天大楼接连耸立,如此巍峨的建筑绝非人力可攀爬,持续性的施工也无法依靠起重机长时间维持,因此必须构建支撑结构,这便是专业术语中的脚手架,它能够延伸至原本无法企及的高度,并且施工人员得以在其上便捷移动。然而高度过高容易引发风险,关于脚手架的搭建有哪些具体要求呢?接下来从脚手架的高度值、立杆的底部处理以及脚手板的铺设和防护栏杆的设置这三个方面来阐述脚手架的搭建规范。
脚手架的搭设高度规范
脚手架的搭设高度超过规范规定的要进行计算。
当扣件式钢管脚手架的搭建规格满足表格中的要求时,相关构件便无需开展设计计算工作。不过,连墙件和立杆基础能够承受的负荷量等要素,还是要依据实际承载情况来进行设计计算,并且要完成施工图纸的绘制。
在25至50米的搭建高度范围内,需要从结构层面提升脚手架的整体稳固性。纵向的支撑框架必须保持无缝衔接,增设横向的加固构件,连墙杆的承重能力要相应提升,部署间隔也要减小。对于位于多风地带且高度超过40米的脚手架,要关注风涡流产生的上浮效应,在布置水平连墙构件的同时,还需配置能够抵御上升气流翻涌的附加连墙装置,以此保障脚手架作业的安全性。
当高度超出50米,可以选择双杆加固,或者实施分段减载,沿着脚手架整体高度,用钢索将脚手架与梁板结构吊拉,把部分重量转移给建筑承受;或者分节搭建,让每节脚手架的重量由建筑伸出的挑梁、挑架承担,并且需要进行设计计算。
脚手架的设计计算要遵循脚手架规范中的各项要求,同时需要得到企业技术负责人的批准。
脚手架立杆基础搭设规范
脚手架立杆基础应符合方案要求。
高度不超过二十五米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素土夯实进行找平,然后铺设五厘米厚的木板,当木板长度为两米时,需要垂直于墙面放置;如果木板长度超过三米,则要平行于墙面放置。
当构筑物高度介于25米与50米之间,需依据场地承载能力确定地基施工方案,或者通过分层回填并夯实土壤来满足标准,若条件允许,可使用方木作为支撑垫层,或者先在基座上铺设二十厘米厚的碎石,然后铺设水泥板,最后反向安装十二至十六号工字钢。
高度超出五十米,需要计算分析,按照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施工方案,或者选择在地下一点米的位置铺设灰土地基,又或者在地面下浇筑五十米厚的混凝土基础,再在混凝土基础上铺设枕木垫层。
脚手板与防护栏杆搭设规范
脚手板是建筑工人的操作平台,铺设时需依据脚手架的跨度均匀分布,相邻板材要紧密贴合。若选择对接方式,连接部位下方需设置两根横向小杆;若采用搭接方式,接缝处要顺着主要运输路线。竹制脚手板的主筋方向须与大横杆垂直,铺设时应采用对接并平稳放置,四个角要用直径1.2毫米的镀锌铁丝固定在大横杆上。
脚手板可以用竹制、木制或钢制材料,这些材料必须满足相关标准。竹制脚手板应该是由毛竹或者楠竹制成的竹串片板和竹笆板。竹板必须用空心钉固定,不能有破损的竹片。木制脚手板要求厚度为5厘米,不能使用脆性木材,比如桦木,而且木材不能有腐烂或者劈裂的情况。钢制脚手板是用2毫米厚的板材冲压形成的,如果存在锈蚀或者裂纹,则不能使用。
凡是脚手板超出小横杆长度超过20厘米的都属于悬空板。现在铺设的脚手板大多没有同脚手架绑紧,要是遇到悬空板,极易引发坠落事故,因此必须杜绝悬空板的出现。当操作平台不需要沿着脚手架全程铺设脚手板时,可以在两端设置防护栏杆和挡板,把作业区域限定住,这样悬空板就会被隔离在作业区域之外。
该文已经对架子高度、立柱底座及平台与安全防护设施等指标做了详尽说明,各项指标都有明确标准。架设时必须严格遵循这些标准,因为这与高空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所有工程都必须把安全放在首位。施工建设必须遵循既定标准,相关机构需加强检验环节,对不达标者实施惩戒,如此方能切实维护工人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