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性质目的与任务要求?

频道:‌冲压模具 日期: 浏览:3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性质目的与任务要求?

课程设计指导书

编写:钟礼君

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机械工程系

二O一一年十二月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

一、课程设计的性质与目的

冲模课程设计作为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关键组成部分,旨在通过这一环节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和锻炼。其主要目标在于:

培养学生对冲压工艺流程的制定、模具结构设计及计算方法的初步理解和运用能力。

2.巩固,深化所学的基础及专业知识,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3.提高学生使用国标、手册和图册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任务

在三周的时间内完成下列任务,到指定的地点进行答辩

1.拟定冲压件的工艺过程,并填写工艺过程卡1份;

负责设计特定冲压件的一道工序所用的冲压模具(每位设计者需设计一套独特的模具),同时完成装配图的绘制以及凸模和凹模零件图的制作:共计一套。

①可按需调整指定冲压件的生产数量;②如未标注尺寸公差,则应参照GB/T15055标准中的m级规定。

3.编写设计说明书1份,约20页左右。

三、设计原则

1.装配图的零件必须完整,保证冲出合格的工件;

2.模具结构简单,寿命长,成本低且与生产批量相适应;

3.操作方便,安全。

四、设计前的准备

1.熟悉设计任务书,明确设计任务和要求;

掌握冲压零件的形态、尺寸的精确度、表面的光滑程度以及所用材料等各项技术规范,同时了解生产规模的大小。

3.配备资料:

根据冲压设备的相关资料,您可以从中选择合适的设备型号和尺寸,确定漏料孔的具体尺寸、模柄孔的规格、闭合高度以及工作台面的尺寸等信息,这些数据将为模具的设计工作提供必要的准备。

(2)冲模标准化资料;

此外,请参阅《冷冲模设计》手册,《冷冲模结构图册》等资料。

五、冲模课程设计的一般步骤及方法

1.分析冲压件的工艺性

冲裁件的工艺特性需从形状、尺寸(包括最小孔边距、孔径、材料厚度及最大外形尺寸)的精度、表面光洁度以及材料性能等方面逐一进行评估。据此,我们需确立冲压工序图。若发现有任何不符之处,应立即与设计部门(或指导老师)进行沟通,探讨是否需要调整设计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2.确定合理工艺方案

明确冲压作业的基本步骤特性,包括冲孔作业、材料切割、边缘搭接以及边料切断等环节。

依据工序的特性、数量以及工件的具体形状和尺寸、公差规格、材料特性、生产规模、冲压设备状况和模具制造条件等多重因素,在确定模具类型的同时,对工序组合和执行顺序进行安排,确保冲压件质量达标的基础上,挑选出既经济又实用的工艺方案,并据此填写工艺流程卡片。

3.确定模具总体结构

(1)模具类型的确定

依据冲压件的具体形状、规格、加工精度以及生产数量,需挑选并决定适宜的模具种类:是采用单工序模具、复合工序模具,还是级进式模具。

(2)导向方式

根据冲件形状,尺寸,精度及生产批量来选择和确定导向方式;

A.单工序模

a.冲件形状简单且精度低时,可不用导向,采用敞开模;

在冲件精度要求较高、生产批量不大且所用材料较厚、同时凸模强度较大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使用固定导板进行导向,也就是采用固定导板模具。

冲件结构繁复,加工要求严格,且属于中等规模的生产量。在批量生产过程中,通常会采用导柱和导套进行引导。这种引导方式在制造过程中十分普遍(导柱导套分为滑动和滚动两种导向,通常采用滑动导向,只有在冲件精度极高的情况下才会选择滚动导向)。

d.冲件孔小,凸模多且强度弱时用弹压导板导向。

B.复合工序模

复合模都有导向。

C.级进模

选择方法与单工序模的b,c,d三项相同。

(3)滑动式模架选择

模具在无导向或采用固定导板进行导向的情况下,以及那些采用导柱、导套导向和弹压导板导向的模具,通常配备有标准模架。对于采用导柱、导套导向的模架,由于导柱位置的不同,还细分为若干种类,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挑选。

A.对角导柱模架:

具有一定的偏载承受能力,动作在上下方向上保持稳定,同时具备横向和纵向的送料功能,适用于承受偏载的大中型模具。

B.后侧导柱模架:

供应途径有三种,操作起来非常便捷;承受的力主要是偏载;由于模架容易发生形变,通常适用于承载压力不高的场合。

精度要求不高的中小型模具;

C.中间导柱模架:

结构相对简单,加工过程便捷,然而其送料方向单一,一旦遭遇不均匀的切割,模架便可能出现形变。

D.四角导柱模架:

滑动平稳,导向准确,用于冲件精度较高的大型冲压模具。

(4)压、卸料方式的确定

在冲件平整度要求较高或材料较薄的情况下,应采用弹压式卸料板。这种卸料板既能对材料进行压实,又能实现卸料功能。由于卸料板与上模同步上下移动,送料过程一目了然,操作起来十分便捷。这种卸料方式在生产过程中被广泛使用。

当物料较厚,弹压卸料法难以实现卸件,或者零件形状较为简单,对精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固定卸料方式。这种方式能够简化模具的结构,然而由于行腔被封闭,送料过程主要依赖操作者的手感,导致操作不够便捷,且安全性相对较差。

(5)定距方式的确定

对于单一工序的模具,在单排排列的情况下,通常只需使用挡料钉进行定位。但是,如果采用双排排列并且需要反转送料,那么有时候就需要将挡料钉与伸缩挡料销配合使用。

复合工序模中的顺装复合模通常采用固定挡料销来保持距离。而对于倒装复合模,当挡料销在四模上的让位孔与凹模型腔的距离较远时,同样使用固定挡料销。然而,如果挡料销的让位孔与凹模型腔过于接近,就必须使用伸缩挡料销。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削弱凹模的强度。

级进模的定距方法包括起始挡料配合固定挡料以及侧刃定距两种。当跳步步数不多(1至2步)且材料较厚时,适宜采用起始挡料与固定挡料相结合的方法;而跳步步数较多时,则应选用侧刃定距。鉴于侧刃定距在实现自动化送料方面更为便捷,因此在现代级进模生产中,侧刃定距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若对尺寸精度有更高要求,可以在上述两种定距方法的基础上,加入导正销,以提升定距的精确度。

4.根据模具类型画排样圈,并计算材料利用率

绘制排样图是一项至关重要的设计任务,其技术性极强。排样图的合理性直接关联到材料的使用效率、零件的质素、生产效率与成本,还有模具的设计与使用寿命等多个方面。

排样图涵盖了排样技巧,零件的冲裁步骤(涉及模具种类),级进模的定位方式(若采用侧刃定位,需标注侧刃位置),材料使用效率,步距长度,搭边尺寸,以及料宽及其公差。对于需要弯曲、卷边等特殊处理的零件,还需考虑其纹理方向。

(2)画排样图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a.能从排样图上的剖切线看出是单工序模还是级进模或复合模。

b.对级进模的排样图要能看出冲压顺序。

在制作级进模的排样图时,必须考虑到凹模的强度问题;当凹模洞口之间的间距小于5毫米时,必须留出空位。

级进模的排样图中,需清晰展现定距的具体方法。通常情况下,若未体现,则默认为首次挡料与固定挡料相结合。而对于需要通过侧刃进行定距的情况,必须绘制出冲切条料的具体放置位置。

e.排样图上的尺寸,公差要完整。

(3)排样图的设计方法和步骤‘

首先,我们需要从排样的角度出发,对材料的利用率进行计算;对于结构较为复杂的零件,通常我们会采用厚纸剪裁成3至5个样件,以此来排出各种可能的方案,并从中挑选出最佳的方案;而目前,计算机排样已经成为了一种常用的方法。

在评估模具尺寸的规模、结构的复杂度、模具的使用寿命以及材料的使用效率等多个因素后,需全面考量,从而挑选出一个恰当的排样计划。

沿着山势,测量步距和材料宽度,依照标准板材(带材)的尺寸要求,来决定材料的具体宽度及其公差范围。

将所选的图案绘制成排样图,随后依据模具的种类和冲裁的次序,绘制出合适的剖切线,并标注出计算得出的尺寸和公差。

在排样图上识别出构成冲切条料的线条(即模具承受压力的区域),并计算其压力中心位置。

在排样图上识别凹模工件的开孔位置,同时考虑到压力中心对尺寸的影响,计算出凹模的轮廓尺寸,明确送料的方向,并挑选出典型的组合尺寸、类型、规格和代号。

对冲压、推送、卸载等所需力值进行计算,初步确定压力机的型号与尺寸,然后依据典型组合的相应尺寸对所选压力机的规格进行核对,核对的具体内容包括:

(1)模具与压力机闭合高度是否适应。

压力机漏料孔的尺寸需确保能够容纳工件和废料通过,对于配备有弹顶装置的模具,漏料孔的直径还应超过弹顶器的最大外形尺寸。换句话说,工作台上的漏料孔尺寸必须大于凹模工作洞口的最大壁间距,以及弹压器的最大外形尺寸。

模具下模座的外形尺寸需与压力机工作台面尺寸相匹配,具体来说,下模座的外形尺寸加上两倍的(50至70)毫米,不应超过压力机工作台面的尺寸。若尺寸不匹配,则需要重新选择压力机,通常情况下保持压力机类型不变,但需提升其规格。

8. 画模具装配草图,同时进行有关零部件的设计和计算,

(1)根据所选典型模具的结构及规格,查出模架外形尺寸;

依据模具的闭合高度以及模架的外形尺寸,需考虑排样图与名细表的具体布局,据此以1:1的比例来决定图纸的具体规格。

(3)画装配草图

首先,需开启上模,绘制下模的俯视图;接着,描绘模具工作区域的主视图。通常情况下,模具工作位置的主视图应依据模具闭合状态来绘制。然而,为了更清晰地展现上下模的重合部分,可以将它们适当分开一段距离。即便如此,绘制时仍需保持闭合状态。

在绘制模具装配草图的过程中,必须明确模具各个零件的具体结构以及尺寸,并且还需兼顾零件的加工工艺特点。

挑选合适的定位部件,例如定位挡销、初次定位的挡块、导料板以及侧刃等,同时确定它们的尺寸,并对定位部件的具体位置进行计算。

圆形小凸模通过磨削工艺进行加工,并采用带有台肩的固定方式。而异形凸模则通过线切割和成型磨削进行加工,并使用铆接式固定。不论是哪种固定方式,只要固定端是圆形,工作端是非圆形,就务必在固定端的接缝位置安装防转销。

通常情况下,大型截面的凸模会用螺钉进行固定,然而,为确保凸模与固定板之间的准确位置,必须使用销钉进行精确的定位。

C. 计算弹压卸料板的台阶高度和宽度尺寸

D.确定推板、打板的结构形状,计算推板、打板的活动空间

E.计算顶杆、打杆的长度

F.确定模柄类型和尺寸,需考虑以下关系:

(a)模柄台阶 + 固定部分=上模座厚;

(b)模柄全长 ∠ 上模座 + 压力机滑块的模柄;

(c)模柄安装部分的直径 = 压力机的模柄孔径。

注:模具零部件设计要尽量参照标准。

(4)标注尺寸:

导料板的进料宽度尺寸需严格控制,其公差亦应精确限定;同时,闭合高度尺寸亦需注意,这里所指的闭合高度是指实际闭合后的尺寸,而非拉开后所绘制的理论高度。

B.模具外形尺寸;

C. 其它配合尺寸。

(5)按顺或逆时针标出件号并填写明细表。

在明细表中,务必填写序号与名称,对于标准件,需详细列出标准代号与规格;至于非标准件,则需明确指出零件图的名称、图号,以及材料种类和热处理后的硬度值。

9.画模具零件图,并计算相关尺寸。

草图画制完成之后,模具装配的设计计算便宣告圆满完成;此时,零件图中的结构形态以及相应的尺寸数据也大致确定。

(1)计算模具工作部分尺寸

(2)画工作零件图,且要注意以下几点:

A.结构要合理,工艺性要好。

零件的形状需详尽描述,投影必须准确无误。通常情况下,零件在模具中的作业位置被设定为正视图。对于上模的零件,应绘制仰视图;而对于下模的零件,则应绘制俯视图。在表达清晰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最少的视图。

尺寸需适宜,公差需精确,表面粗糙度需达标,材料选择要恰当,硬度要求要明确,且相关技术指标必须全面无遗漏。

零件之间若存在关联或对应关系,它们的形态与大小必须彼此匹配,例如:

在采用侧刃进行定距操作时,必须确保导料板上的侧刃让位孔与侧刃的形状和位置相吻合。

在安装或调整起始挡块及固定挡块的过程中,需确保导料板上的预留槽口在形状和尺寸上与起始挡块相匹配,同时,其位置应与挡料销保持一定的步进距离。

卸料板的台阶宽度及高度尺寸需与导料扳的送料宽度相匹配,同时亦需与导料板的高度相协调。

卸料板的挡料钉的让位孔以及始用挡块的让位孔,均需与挡料钉和始用挡块的实际位置相匹配。

推板的设计需与凹模的轮廓及规格相匹配,其活动范围应在5至8毫米之间。

顶杆的长度需适宜,既能确保顺利打下物料,同时还要确保打杆的运作空间在5至8毫米之间。

固定板的型腔设计需与凸模结构的形状相匹配,若采用台阶固定方式,则型腔的上部需设置让位槽;若采用铆接固定方式,则型腔的上部应设有倒角。

固定板、卸料板以及凹模的型孔,它们的位置必须保持一致;面对那些不对称的形状,在绘图过程中,务必留意方向,以免出现反向错误。

i.相互联系的螺销孔的孔距尺寸应相同。

在绘制零件图的过程中,一旦发现结构或工艺要求与总图存在不一致,就必须对装配草图进行相应的调整,以确保两者的一致性。

模具零件的各个细节,包括图号、名称、数量以及材料等,都必须与装配图上对该零件所标注的信息保持一致。

10.画模具装配正式图:

模具装配图中除了展示土俯视图(通常不绘制左视图)之外,其右上部分会标明当前模具加工的工序图以及上一道工序的图样。若为落料模,则用排样图替换上一道工序图。而在右下角,则会列出详细的明细表;在总图中,必须标明模具的封闭高度、总长度、总宽度以及相关的配合尺寸。对于配备导料板的模具,还需标注导料板送料空间的间距,并注明公差。此外,明细表的上方或左侧还需注明技术要求。其技术要求标注举例如下(注意不同模具其技术要求不尽相同):

(1)上、下模座之上、下平面的平行度应达到XX级精度;

导柱与下模座、导套与上模座、导柱与导套三者之间的配合尺寸具体是多少?

(3)模具的上模部分沿导柱上下移动应平稳,无阻滞现象;

凸模与凹模之间的距离为___毫米,同时,周围各处的间隙需要保持均匀且相等。

设计图纸的标题栏和明细栏需依照《GB10609.1-89技术制图 标题栏》及《GBl0609.2-89技术制图 明细栏》的规定进行制作。在明细表中,序号和名称均需填写完整。对于标准件,需注明相应的标准代号和规格;而对于非标准件,则必须标明零件图的名称、图号以及材料的热处理硬度。标准零件的名称与尺寸信息被列于明细表的名称一栏,而其国家标准的编号则置于明细表的代号一栏,至于非标准零件的图号,则需依照《JB/T5054.4-2000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编号原则》所规定的隶属编号规则进行标注。

在标题栏部分,需填写“共”与“第”所对应的图样代号,分别代表中国样式的总张数以及当前张次的具体编号。

11.编写设计说明书:

设计说明书主要对您的工艺分析结果、工艺方案的制定思路以及相关计算项目进行汇总和阐述。具体而言,其正文涵盖了以下内容:

(1)简述设计的任务与要求;

(2)冲压件工艺性分析的内容;

(3)模具结构与工序组合、冲件质量及批量的关系;

(4)排样与模具结构、材料利用率的关系;

(5)模具结构及排样对生产率、操作安全、方便及成本的关系;

(6)模具结构设计的分析过程;

进行冲压、推移、卸除材料力的计算步骤,以及确定冲压设备型号和尺寸的标准。

(8)压力中心的计算过程:

(9)凹模轮廓尺寸计算过程和典型组合的选择;

冲模的关键部件设计、所选用的材质、尺寸公差的范围以及相应的技术规范说明。

(11)小凸模的刚度校核过程:

(12)凸、凹模工作刃口计算的过程;

(13)其他计算过程及需要说明的内容;

(14)该设计的优缺点及改造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