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圈冲压模具设计:工艺分析与模具设计的详细过程

频道:‌冲压模具 日期: 浏览:5

垫圈冲压模具设计

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

班级:模具151

指导老师:**师

学号:201502702

姓名:****

时间:2017.6

摘要

这个项目是关于一个基础防滑圈的构造及其模具的制作,这套模具通过两个步骤完成,分别是先裁剪再打孔

这种将多个工序整合在一起的组合模具,我自己通过查阅很多书籍和资料,并且对设计这种模具所需的相关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

数据作出了一个准确的依据。

本次课程设计由两个阶段构成,与各类模具的设计流程相似,首先需要对零件开展工艺层面的剖析,

继而开展工艺方案间的比对,最后选定采用组合模具进行零件制作的方案。随后绘制流程图,安排布局

绘制图形,并确定材料使用效率,计算所需冲压力,挑选合适的冲压设备。接着,编制冲压工艺流程表。第二步

模具的构思涉及决定冲模的种类及其构造形态,明确定位方法与卸料途径,进行模具的设计运算,包括主要参数的确定

需要测量各种核心部件的轮廓大小,然后才能明确模具有用部分的规格。

前言

当代制造业里,模具算作关键工装设备,对于铸造作业、锻造工序、冲压橡胶制品等制造环节

该技术已遍及众多领域。运用模具制造可以增强制造效能,减少物料消耗,削减经济开销,

能够确保达到规定的制作水准,因此,包括车辆、飞行器、农用机械、电子设备、测量仪器、儿童用品在内的各种组件

大量生产借助模具完成,科技水平持续进步,产品迭代速度加快,对品质和样子要求越来越高

当前,对模具品质的标准持续提升。模具的构思与加工领域承担着服务相关产业及机构的职责,同时要求愈发严格。

承担起产品生产的职责。倘若模具的设计与制造能力不足,产品品质差劲,生产过程缓慢,势必会波及

产品的迭代升级,导致产品丧失市场优势,妨碍生产和经济进步。所以,模具的设计与加工工艺

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金属板材的冲压成型工艺在工业制造领域应用十分普遍,当前市场环境竞争愈发激烈,

产品质量持续改善,对生产安全,操作便捷等标准也持续加严。模具是冲压制造

构成核心的成分,其制作工艺备受关注。所以钻研造型学科,从事造型规划是顺应当

代化工业要求的。

本次设计任务涉及运用CAD相关软件,目的是开发一种针对H62-M材质黄铜垫圈的冲压模具,具体工作内容包括模具的整体构造规划与详细图纸绘制。

该文档包含四个章节,详细记录了全部构思环节。其中探讨了构件的制作可行性,考量了成本效益,并明确了各部件的规格要求。

冲压流程的构造和模具的构造。接着开展模具零件的构思和运算。得出零件的规格后,借助

CAD软件做出各个零件的实体,最后完成模具装配。

由于时间比较仓促,有的地方考虑不足,希望老师予以指导。

设计任务书

根据垫圈零件的冲裁示意图,该零件选用H62铜片作为原料,材料厚度为1.5毫米,计划进行大规模生产,需要评估其冲裁工艺的可行性。

设计冲裁模。

目录

冲裁件制作过程研究,包含材料特性,切割方式,形状精度,生产效率,成本控制,以及后续加工步骤,具体分析内容从第五页开始

冲裁零件的结构设计合理性,需要仔细考虑,同时也要兼顾制造工艺的可行性,确保生产过程顺利,并且产品质量能够达标,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加工的细度程度以及横截面的平滑状况,在第五页有详细说明

确定冲压工艺流程,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材料特性,产品形状,生产规模等,同时也要评估不同方案的经济性和可行性,最终选择最优方案进行实施,整个过程需要反复论证和优化,确保达到预期效果,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确保生产效率最大化。

金属板料加工过程参数测算,涉及材料特性,设备能力,零件精度,生产效率,成本控制,工艺方案,模具设计,冲压顺序,压力校核,回弹预测,成形极限,应变分布,工艺缺陷,质量检验,优化调整,实际应用,技术规范,行业标准,发展趋势,理论研究,实验验证,数值模拟,工程实践,经验积累,创新突破,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产业升级,未来展望

排版图构思,物料使用效率核算

计算凹模的规格,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材料特性,加工工艺,以及零件的精度要求,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最终的设计参数,具体数值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参考相关标准规范,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详细的计算方法和步骤在后续章节中进行说明,这里先给出一个初步的估算范围,供设计人员参考。

冲裁力需要计算,压力中心也需要计算,初步选择压力机,其吨位为十吨。

冲裁力需要测算,压力机初步选择,依据相关参数,具体数值确定,参考标准规范,过程如下所述,详细内容见第10页。

计算压力中心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各点的受力情况,以及整体的平衡状态,具体步骤如下,首先确定基准面,然后测量各点的垂直分量,接着将这些分量进行积分处理,最后根据所得结果确定中心位置,整个过程需要精确计算,确保结果的准确性,以上方法适用于多种工程场景,能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模具构造样式的选定,需要综合考量多个因素,包括功能需求,制造工艺,成本控制,以及使用环境,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必须进行系统分析,才能得出最优方案,最终确定的构造样式,将直接关系到模具的整体性能和使用寿命,因此,这一环节至关重要,需要设计人员投入大量精力,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经过深思熟虑,12

正装与倒装形式,涉及多种语言现象,出现在第12页内容中。

5.2如何加料,采用何种途径,具体操作流程,请参照说明书第12页内容

定位设备功能全面,操作简便,使用灵活,维护方便,适应性强,性能稳定,数据精准,效果显著,值得信赖,市场前景广阔,用户口碑良好,技术领先优势明显,是理想的选择

五点四指引方法,涉及多个方面,具体内容见第十二条,详细说明另文阐述。

装卸方法有多种,具体操作需参照说明书,详情见第12页内容

零件的模具构造••••••••••••••••••••••••••••••••••••••••12

6.1 穿孔规格确定,依据相关标准,结合实际需求,进行精确测算,最终结果标注于图纸上,具体数值见下文说明,详细方法另有文件阐述

六二号冲裁模结构规划,具体细节内容,在文档第十三章呈现

六点三部分关于切割凹模的构思,涉及到诸多细节,具体内容在第十四页呈现

六点四部分阐述了定位装置的构思和规范化流程,详细说明了相关技术细节,具体内容涵盖了设计原则,实施步骤以及标准制定等多个方面,具体细节将在后续章节中进行深入探讨,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整个系统的构建具有关键作用

标准模架的选择要根据具体需求来决定,不同的项目需要不同的模架,选择合适的模架可以提高施工效率,确保工程质量,延长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同时也要考虑模架的兼容性和扩展性,确保能够满足未来可能的需求变化,还要关注模架的环保性能,选择绿色环保的材料和工艺,总之,标准模架的选用是一个综合考量的过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估。

压力机的检验,需要评估其性能,确保符合标准,同时也要考虑实际应用情况,还要检查各个部件的连接,确保运行稳定,最后确认其安全性能达标

谨此感念,所有帮助过我的人,他们的支持至关重要,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感谢你们的无私奉献,这份恩情我将永远铭记在心,你们的付出是我前进的动力,没有你们就没有今天的成果,衷心感谢每一位给予我帮助的人,你们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感谢你们一直以来的陪伴与鼓励,这份情谊我将永远珍惜,再次向所有帮助过我的人表达最深的感激之情

资料出处22, 依据文献22, 参考书目22, 文献索引22, 文献资料22, 引用文献22, 参考数据22, 参考文献22

1.1冲裁件的结构工艺性

表1-1冲裁件结构工艺性分析表

工艺性质冲裁件工艺

项目

工艺性允许值工艺性评价

1.零件结构

该零件结构简单,尺

寸较小,厚度适中,

适合冲裁

2.落料圆角半径R0.50.18t符合工艺性

3.冲裁件孔的最小尺寸φ70.9t/0.35t符合工艺性

4.最小孔边距3.751t符合工艺性

5.材料

H62t=1.5mm

=196MPa

=412MPa

δ=10%

具有良好的冲压性能

1.2尺寸精度与断面粗糙度

尺寸要求:此零件各项规格均无明确误差范围,依据IT14标准设定加工容许偏差值,通常用于冲压作业

均能满足其尺寸精度要求。经查公差表,各尺寸公差分别为:

22.3

−0.52

;6

−0.3

;∅14

−0.43

;∅6.5

+0.36

零件图上,所有未明确标示的表面状况,暂按12.5微米处理,这样处理比较适宜冲裁作业。

该制件能够满足冲裁要求,可以采用冷冲裁方式制造,其制作工艺表现优异。

2、冲压工艺方案确定

该零件包括冲孔和落料两个基本工序,有以下三种方案可以采用

方案一:先冲孔,后落料,采用单工序模生产。

方案二:冲孔—落料复合冲压,采用复合模生产。

方案三:冲孔落料连续冲压,采用 级进模生产。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该方案构造简易,不过必须经过两个步骤并使用两组模具,导致费用增加,制造效率不高,两次定位累积偏差显著

难以满足大批量生产。

方案二和方案三仅需一个模具即可完成,制作过程效率很高,同时也很容易实现自动化,这种制造方式

所有规格均采用常规公差,对精确度没有严格标准,只需借助模具中的校准销进行定位即可确保

冲压件的精度,所以此制件可以用复合模也可以用级进模。

结论:此制件采用方案二,倒装式复合模。

3、冲压工艺计算

3.1 排样图设计,材料利用率计算

为了提升材料利用程度,采用直排查表六点一九,确定工件之间搭接的尺寸,

=1.8,边缘搭边值 a=2.2,

宽度误差需参照表6-1-11,确定Δ值为0.5,输送板与物料的最小空隙,应依据表6-1-13,设定Z为0.5

(2)计算送料步距A:经计算求得A=14+

=15.8mm

(3)计算料条宽度B:经计算求得

−∆

=(



+2 + )

−∆

=(22.3+ 4.4+ 0.5)

−0.5

=27.2

−0.5

导料板之间的间隔 B0 等于 B 加 Z, 也就是 27.2 毫米加上 0.5 毫米, 最终计算结果为 27.8 毫米。

以上式中:B―条料的宽度,单位mm



―冲裁件垂直于送料方向的最大尺寸,单位mm

a―侧搭边值

Z―导料板于最宽条料之间的间隙

∆―条料宽度的单向(负向)公差

查表7-3-1 选择板料规则为2000× 1000×1.5

纵裁:

下条料数:n==

1000

27.2

=36(条)

单个条料制件数:m===126(个)

材料利用率:η =

··

·

×100%=

36×126×173.202

2000×500

× 100%=39.3%

横裁:

下条料数:n==

2000

27.2

=73(条)

单个条料制件数:m===63(个)

材料利用率:η =

··

·

×100%=

73×63×173.202

2000×1000

×100%=39.8%

由于纵裁与横裁利用率相差不大,优先选用纵裁

图3-1 纵裁图3-2 排样图

3.2 计算凹凸模尺寸

(1)凹模磨损后变大的尺寸:

、

、

查表3-5 得:

=

=

=0.5

=(6 −0.5 ×0.3)

×0.3

mm=5.85

+0.325

mm

=(22.3− 0.5 × 0.52)

×0.52

mm=22.04

+0.13

mm

=(14 −0.5 ×0.43)

×0.43

mm=13.785

+0.108

mm

(2) 凹模磨损后变小的尺寸:

查表3-5 得:

=0.5

=(6.5+ 0.5× 0.36)

×0.36

mm=6.68

−0.09

mm

查表6-1-1 得



= 0.090



= 0.120

凸模刃口尺寸按凹模实际刃口尺寸配制,保证最小合理间隙值



= 0.090

冷冲压工艺规程卡

(厂名)

冲压工

序卡

产品型号 零部件名称

产品名称 垫圈 零部件型号

材料牌号及

规格

材料技术要求 坯料尺寸

每个坯料可

制零件数

毛坯重量 辅助材料

H62

2000

× 1000

× 1.5

工序

工序

名称

工序内容 加工简图 设备 工艺装备 工时

0 下料 剪床上裁板

剪板机

冲孔

落料

冲φ 6.5 孔

JH23-

6.3

级进模

2 检验

按零件图样检

绘制

(日

期)

审核

(日

期)

会签

(日

期)

更改

文件

更改

文件

垫圈冲压模具设计cad_垫圈冲压模具设计_冲裁件工艺分析

4、冲裁力计算及压力中心计算,初选压力机

4.1 冲裁力计算及初选压力机

此零件的厚度为1.5毫米,初步计划选用弹性卸料机构,所以制作该零件需要的冲压力度应该

冲裁力、顶件力、卸料力。

由表得

=412MPa

冲孔力:

=Lt

=20.4×1.5×412=12.61KN

落料力:

=Lt

=61.5×1.5×412=18.45KN

冲裁力:F=

+

F=12.61+18.45=31.06KN

卸料力:查表3-15 得

=0.06

= 

 = 0.06×31.06=1.86KN

顶件力:查表3-15 得

=0.09

= 

=0.09×31.06=2.80KN

′

=  + 

+ 

=31.06+1.86+2.80=35.72KN

=′

×1.3=46.45KN

从满足冲压力的要求来看由国家标准初选J23-6.3 压力机

表 4-1 所选择压力机的相关参数

型号

公称压力

/kN

滑块行程

/mm

最大封闭

高度/mm

工作台尺

寸/mm

立柱距离

/mm

封闭高度

调节量/mm

J23-6.3这个型号,63是另一个参数,35是第三个参数,150是第四个参数,200和310是一组数据,150又是另一个参数,35是最后一个参数

4.2 压力中心的确定

图4-1

该工件具备沿x轴与y轴的对称性,因此其中心位置O点即为承压的核心部位。

5、模具结构型式的选择

本零件的冲压由两个步骤组成,分别是冲孔和落料,具体如下,首先进行冲孔,其次进行落料,为方便

冲裁过程中废料和成型零件向下掉落,选用倒装构造,就是冲裁凹模和下料凹模都设置在

下模。

5.2 送料方式:因是大批量生产,采用自动送料方式。

定位装置:该零件在级进模里的规格属于常规水准,并且需要大规模制造,在冲压过程中最先起作用的是

工位通过初始挡块进行定位,第二个工位借助固定挡块进行定位,送料过程中初始挡块

以标准定位销为初步定位基准,在主要成型模上配置两个导向销,借助工件上直径六点五毫米的圆孔

孔做导正销孔进行导正,依此作为条料送进的精确定距。

5.4 定位方法:为了保障零件的精密度和稳固性,决定采用导柱和导套进行定位,因为当前已经选用了这种方案

用了自动送料方式,采用对角导柱模架。

5.5 装载方法:该模具运用倒装构造,冲裁碎屑与成品滞留在型腔内部,旨在便于清理,

改进模具构造,可以在底模基座上设有贯穿的凹槽,让边角料和成品物通过该槽孔滑落下来。零件的厚度

料厚达到 1.5mm,数值较为可观,为了使模具构造变得简单,并且确保能够产生稳固的推出力量,决定采用刚性推出方式

料板来卸下条料废料。

6、冲裁模零部件结构

6.1.冲孔尺寸计算

由于所冲制的孔为圆形简单孔,故冲孔凸凹模分开加工。

冲孔Φ6.5

+0.36

mm

= (d

min

+ x∆)

−δp

= (d

+ Z

min

δd

查资料3 中表3—3、3—4 可知:

Zmax=0.120mmZmin=0.090mm δ

= 0.020mmδ

= 0.020mm

取x=0.5

校核条件:

+ δ

=0.020+0.020=0.040;(Z

max

− Z

min

)=0.120−0.090=0.030

不满足校核条件,但因为相差不大,此时可调整如下:

= 0.4Z

max

−Z

min

 = 0.4 × 0.030 = 0.012mm

= 0.6Z

max

−Z

min

 = 0.6 × 0.030 = 0.018mm

将已知数据代入公式得:

= 6.5 +0.5 × 0.36=6.68

−0.020

mm

= (6.68 +0.5 × 0.090)=6.725

+0.020

mm

6.2 冲孔凸模设计

(1).圆形凸模的结构形式

该图适用于加工直径介于1至15毫米的孔洞情况,工件在冲裁环节的凸模部分可以选用

用以上方式。

(2).凸模长度的确定

凸模的尺寸需依据冲模整体构造来决定,通常情况下,在符合模具构造要求的同时,还要考虑材料性能,同时也要兼顾加工工艺,此外还需确保装配方便,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模具使用寿命,并降低生产成本,

凸模长度越短,其承受能力越强,同时用料也更节省。设计凸模时,需要预留一定的调整空间。

加工余量,而且模具在合拢时,卸料板到凸模固定板的位置,要确保留有防止夹手的间隙

全距离

冲孔凸模长度确定:

L=H

+ H

+H

+A +Y

式中 H

凸模固定板厚度,mm

卸料板厚度,mm

导尺厚度,mm

A凸模固定板与卸料板间安全距离,一般去15~20mm

Y余量,包括凸模修模余量,一般取4~6mm。

所冲制件尺寸在标准范围内,没有微小的孔洞,因此凸模不必实施强度验证。

(3).凸模常见的固定方式

凸模的正确安装方式在于,既要确保其作业时稳固可靠,又要保持其状态稳定,同时

更换或维修凸模时,要确保其能够便捷地拆卸和安装,常用的固定方式包括机械紧固、浇筑固定等

拼块固定法,以机械固定法应用最广泛、可靠。

针对产品需要大量制造的情况,我们决定采用装置固定方案,这种方式便于替换凸起部件,同时也能确保生产效率,降低操作难度,并且有利于维护和保养设备,提高整体生产线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最终实现成本控制和品质保证的目标。

这个设计利于维护,不会对制造过程造成显著干扰,有助于节省开支。所以选择使用可拆卸的固定方式

凸模,将凸模固定在凸模固定板中。

6.3 落料凹模的设计

(1).落料凹模的设计

整体式凹模安装在底模座上,该底模座上的孔洞尺寸偏大,导致在运作时其承受弯曲应力

模具的轮廓形状,倘若凹模的高度H和侧壁的厚度C不够理想,那么凹模便容易发生明显的形变,极端情况下还可能遭到损坏。然而

凹模承受的力情况比较复杂,凹模的高度可以用经验公式来确定,需要参考资料三中的表格3.18,也就是

凹模高度H= kb(H≥15mm)

凹模壁厚 c=(1.5~2)H(c≥30~40mm)

公式里b代表凹模刃口最宽的尺寸,单位是毫米,不过b的数值不能低于十五毫米

c-----凹模壁厚,mm 指刃口至凹模外形边缘的距离;

k=系数,取0.45

凹模高度H=kb=0.45×22.3=10.035mm

查资料1 中表2.60 取标准值 H=22mm

凹模壁厚c =1.5H = 1.5×15=22.5mm

取 c=30mm

凹模上螺孔到凹模外缘的距离一般取(1.7~2.0)d,

图8 凹模上的螺孔设计与选用

螺孔的规格为 22mm,凹模的厚度为 22mm,依据资料 1 中的表 2.46,可以确定相关参数

﹝2﹞

得螺孔选用4×M8 的螺钉固定在下模座。故选用如图8:

螺孔到凹模外缘的最小距离a

=1.5d=1.5×8=12mm

=1.13d≈9mm

模具上螺栓孔的配置规格依据文献资料一中的表格二点四七明确,其间距下限值为四十毫米,上限值则需进一步确认

90mm。

螺孔到销孔的距离一般取b>2d,所以b 应大于 16mm。

按照前面讲的办法,要找出型腔的轮廓大小,就必须选一种长125毫米、宽100毫米、厚16毫米的方形型腔板,这个标准是JB/T7643.1规定的

冲裁直径六点五毫米的孔时,上模与下模的规格以及相关零件的选定和规范化,涵盖外形大小等细节

寸和厚度)

小凸模长度L=20+14+6+15+5=60mm

根据小凸模边缘尺寸为6.65毫米,在文献资料1中的表格2.54里可以查到,其高度数值为3毫米,直径值是

=13mm, D=10mm,

L=60mm。

小凸模的强度验证需要确保凸模能够正常运作,必须保证凸模最小横截面的压应力没有超出凸模的承载极限,这是为了防止凸模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损坏,同时也要确保凸模的长期稳定性,避免因为应力过大而导致凸模失效,因此对凸模的最小断面进行压应力控制是非常关键的,也是设计过程中必须重视的环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凸模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满足生产要求。

模材料的许用压应力,即

对于圆形凸模d

min

 t

式中 d

min

—圆形凸模最小截面直径,mm

t—冲裁材料厚度,mm

 —冲裁材料的抗剪强度,MPa

   —凸模材料许用强度,取(1.0~1.6)×10

MPa

min

 t

10 0 . 1

300 5 . 1 4

 

=1.8mm所以承压能力足够。

抗纵向弯曲力校核 对于圆形凸模(有导向装置)

Lmax≤270d

/ F

式中Lmax ——允许的凸模最大自由长度,mm

F ——冲模力,N

d——凸模最小截面的直径,mm

Lmax≤270d

/ F =270×6.65

/ 18 . 9 =124.7mm所以长度适宜。

凸模固定端面的压力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