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产品的材质为Q45,其厚度为T=0.8毫米。具体来看,该产品的成型部分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且这些部分自上而下依次排列。
其实,这个成型工艺最难的部分是贴死平面。
图示贴死位置比较难达到要求,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平面并非仅仅是经过简单的推压形成,而是由三个折弯部分,各自以不同的角度成型构成。若其中任何一个角度出现哪怕是微小的瑕疵,那么要确保完全贴合便变得极其困难。
我们之前已经进行了分析,该产品的带料区域位于箭头指示的位置,运用了一出一二的模具排列方式,这一设计有效解决了单边带料在拉伸过程中的难题。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种成型工艺的拆分。
在拆分工艺的环节,不论是哪种成型方式,均采纳了从内部向外部逐步拆分的做法。这种方法我们通常称之为“逆向推理法”。
先来看下基本的2D尺寸图:
依据以往的制作经验,在成型过程中,若角度设定为20.2°,考虑到折弯部分的内R半径仅为0.8mm,我们实际上可以先将其调整为尖角,然后再进行成型操作。这是因为带有R角的回弹现象较为难以掌控,同时也不便于模具的调整。
先拆这个角得到如下图:
在接下来的90度分割过程中,我们不宜直接去除内R的锐角,这是因为必须确保角度的稳定性。同时,在拆分工艺中,还需考虑到成型镶件的强度问题。为此,成型模具需要设计滑块脱料结构,并且下部必须避免出现空隙。鉴于此,若将某部分直接去除,不仅显得不太合理,而且角度的保持也会变得困难。
分解如下:
接下来是重点部分,
因为是靠近贴死边,先测量角度大小,然后根据大小进行分工序。
具体方法如下,先将角度打直:
很明显,这样成型是做不出来的。
所以,我们必须在流程中增加一个额外的步骤,进行过渡处理,否则无法绘制出该结构。
中间那一步需要用侧推加滑块结构进行成型。
后面的成型工艺就相对变比较简单。90°成型可以一次进行。
或许有人会疑惑,为何前述部分没有一次性完成,而此处却要分次进行?这是因为该部位的制造过程分为多个阶段,且成品体积较大,若不对模具进行适当压缩,其长度将会显著增加。
最后这个成型,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分呢?
单次成型显然不可行,因为无法直接将平板形状转变为S型结构。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对制作过程进行分段呢?
很显然,需要分步,且分步原则与之前非常类似。
第一步:我们打出一个V折出来
第二步:我们再打成S型。
到此,整个产品的成型工艺就算搞定了。
这套产品成型工艺,如你有不一样的看法,欢迎在下方评论交流
若您对本文内容存在任何疑惑或不解之处,请随时通过评论或私信与我联系,我会尽快为您答疑解惑!
若你对模具设计领域充满热情,欢迎加入我所创立的千人模具设计交流群,在这里你可以共同学习、深入交流、广泛探讨(保证无任何广告骚扰);只需私聊我并回复“社群”,便可获取加入群组的详细方式!若你对模具设计课程有兴趣,私聊我回复“学习”,我便会赠送你相应的学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