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料弯曲过程中的中性层及展开公式详解,折弯K值有何不同?

频道:‌冲压模具 日期: 浏览:1

弯曲时,板料表层承受拉伸作用,里层承受挤压作用,存在一个既不拉也不压的中间过渡区域,称之为中性层,该层在弯曲时长度恒定,作为计算弯曲件展开尺寸的依据。中性层的所在点跟形变状况相关,当弯曲的弧度比较宽,并且扭转的角度较轻的时候,中性层的位置就在板材厚度的正中间,而当弯曲的弧度收窄,扭转的角度变重时,中性层的位置就慢慢朝向弯曲的核心里面移动。

展开的基本公式为:展开长度=料内+料内+补偿量。

常规弯曲状态下,长度等于两段直线长度之和,再加上一个附加值,这个附加值会随板材的薄厚和种类而变化。

针对不同种类的钢材,例如GI、SGCC、SECC、CRS、SPTE、SUS,它们的K值设定为:

在0.3T到1.5T之间,K等于0.4乘以T;在1.5T到2.5T之间,K等于0.35乘以T;在2.5T以上,K等于0.3乘以T。

针对其余有色金属材料,例如铝和铜,若温度高于0.3,则系数K等于温度值的一半。

当R≤2.0时,按R=0处理。

弯曲时半径不为零且角度等于九十度,长度等于A加上B再加上K,K代表中性层弯曲的长度。当厚度小于等于一点五时,系数是厚度的一半;当厚度大于等于一点五时,系数是厚度的百分之四十。

通常弯曲情况下,长度等于A加上B再加上K’值。如果拉伸率小于等于0.3,那么K’值取零。如果拉伸率大于等于0.3,K’值等于角度除以九十乘以K值。

常规弯曲情形下,长度等于两端相加再加一个修正值,这个修正值代表中性面弯曲的长度。当弯曲半径大于等于两倍半径值,并且采用折刀进行加工时,可以忽略弯曲半径的影响,按零半径来计算长度。

Z折1(直边段差):若高度与厚度之比小于或等于5,分两次成型时,按两个90度弯折处理;若高度大于5倍厚度,则一次成型,长度等于A加B再加K,K值依据附件中的参数选取。

冲压模板尺寸计算_板料弯曲中性层位置计算_弯曲件展开长度公式

展开方式跟平直边Z折法一样,高度H数值参照图示确定,属于非平直边情形

Z折三形态涉及斜边差异,当高度大于两倍厚度,采用两段弯曲展开,半径为零,角度非九十度,实现平面展开。Z折四形态涉及过渡区,为两圆弧相接,高度小于等于两倍厚度,过渡位置非直线,为两圆弧相接展开,取两圆弧相接点作垂直线,确保固定边尺寸偏差以材料厚度处理,然后按Z折一形态处理直边差异;高度大于两倍厚度,需请示后再行处理。

抽孔大小确定依据体积守恒定律,就是说打孔前后物质所占空间体积维持不变。通常打孔,依照以下公式进行计算,相关数据参见图示(假设初始打孔直径为X,再减去0.1的调整值)。

当开孔为拔牙孔时,S的确定遵循以下规则:当T小于等于0.5时,S等于100%T;当T大于0.5时,S则采用另一套标准。

当需要用抽孔进行铆接时,应设定S为T的一半,H的值为T加上T'再加上0.4,其中T'代表相铆接的板厚度,抽孔与色拉孔之间的间隙应为单边0.10到0.15的范围

当预冲孔径计算值小于1.0时,一律取1.0。

在反向压缩阶段,L等于A加上B减去0.4乘以T。当进行压平时,可以根据具体条件决定是否在弯曲前进行压线,如果选择压线,其位置应设置在弯曲变形区域的中心位置。

V型角度为三十度时进行反向折叠并压平,绘制展开图中的折弯线,需要依据三十度折弯线来绘制。

垫片反折压平时采用N折加工方法,长度计算公式为L等于A加B再加K,其中K的数值根据附件里的参数确定。当N折采用不同方式加工时,其展开方法需参考“一般折弯(R不等于0,θ不等于90度)”。如果折弯位置是直边(即H段),那么需要将形成过程看作两次折弯来处理,长度公式为L等于A加B再加H,再加上2倍的K(K代表90度展开系数)。

标注公差的尺寸设计值:取上下极限尺寸的中间值作设计标准值。

方形开孔和外部转角的展开方案,参考其角部做法,直壁部分则折转九十度进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