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式输送机托辊用压十二点轴承座的制作方法及相关技术领域介绍?

频道:‌冲压模具 日期: 浏览:3

专利名称:带式输送机托辊用压十二点轴承座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介绍一种轴承座,详细说明为带式输送机托辊专用十二点轴承座,该轴承座专门用于带式输送机托辊,具有特定适用性。

背景技术:

根据相关行业分析,带式输送机在众多行业领域得到普遍应用,包括矿山、冶金、化工、轻工、煤炭、港口等,从运输能力、距离以及经济收益等方面,已经能够与火车、汽车运输相媲美,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并且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重点产业,其核心部件托辊中的轴承座,因市场需求旺盛、应用场景多样,其性能优劣,直接影响到各行业安全生产与经济成果。当前市面上常见的DTII型系列、TK75系列、TK II型系列压铸轴承座,其中DT II型系列和TK75系列因构造繁杂而逐步被淘汰,仅有TK II型系列广受欢迎,并且它运用两片式塑料密封装置来隔绝,其不足之处在于防尘、防火能力欠佳,对矿业安全构成潜在风险。

本实用新型旨在应对前述技术难题,提出一种适用于带式输送机托辊的专用十二点轴承座结构。该轴承座设计用于配合带式输送机的托辊使用。这种带式输送机托辊专用压十二点轴承座采用冲压轴承座结构,该结构上下两层各有六个均匀分布的冲压点,下层冲压点下方设有轴承,轴承上方从下往上依次安装有聚氨酯V形密封件和钢质挡圈,钢质挡圈位于下层冲压点下方,被上层冲压点夹持固定在轴承座内部。该技术措施,聚氨酯V形密封增强了密封的稳固性和耐磨损程度;钢档圈作为外部封闭增强了轴承座的抗冲击能力,维持了压力稳定,阻隔了尘埃,预防了火灾;下层布置六个冲压点用于固定轴承,上层布置六个冲压点用于固定密封件和钢档圈,两层均匀分布十二个冲压点。确保了托辊在运行过程中,不会出现轴承损坏的情况,实现了产品永久无需维护的目标。本发明带来的好处在于,让轴承座的耐久性得到增强,使得更换托辊的次数得以降低,让托辊的运用时间得以延长,并且,让工人的工作负担变得轻松,此外,还让密封件的数量减少,加工制造的复杂程度降低。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是

图1展示了一个A-A方向的截面视图,图中包含多个部件,例如冲压轴承座,该部件有两个冲压点,分别是上层的冲压点以及下层的冲压点,此外还有钢挡圈和聚氨酯V形密封件

封,4、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托辊冲压轴承座模板_带式输送机托辊用压十二点轴承座技术方案_带式输送机托辊用压十二点轴承座制作方法

图1和图2展示,带式输送机托辊的压十二点轴承座由冲压轴承座1构成,该座体上下分布两层,每层均设有六个冲压点,下层六个冲压点12用于安装轴承4,上层六个冲压点11用于安装聚氨酯V形密封3和钢档圈2。轴承4是深沟球轴承,其尺寸与冲压轴承座1的内腔紧密契合,并安装在冲压轴承座1内下层冲压点12的下部位置。聚氨酯V形密封件3和钢挡圈2按顺序安装在轴承4上方,从下往上排列;轴承4的一个轴向面与冲压轴承座1的底部相接,另一个轴向面则接触聚氨酯V形密封件3的开口端;聚氨酯V形密封件3的封闭端与钢挡圈2相接;钢挡圈2位于下层冲压点12的下方,被上层冲压点12夹紧固定在冲压轴承座1内部。钢档圈2的中部呈现凸起的弧形构造,其底部与聚氨酯V形密封的封闭端相接,两者之间形成空隙,从而增强了密封效果。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式输送机托辊用压十二点轴承座,包含冲压轴承座,该轴承座上设有上下两层,每层均设有六个冲压点,下层冲压点下方设有轴承,轴承上方依次设有聚氨酯V形密封和钢挡圈,钢挡圈位于下层冲压点下方,并由上层冲压点卡紧固定在轴承座内。

该带式输送机托辊所用压十二点轴承座,依据权利要求一,其特征在于轴承四,尺寸与冲压轴承座一的内腔相吻合,为深沟球轴承。

该带式输送机托辊用压十二点轴承座,其特征是轴承的一个轴向端面与冲压轴承座的底部相接,另一个轴向端面则与聚氨酯V形密封的开口端相接。

这种用于带式输送机托辊的十二点轴承座,其特征在于,聚氨酯V形密封件的封闭端面与钢档圈相接合。

该带式输送机托辊用压十二点轴承座,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具有特定构造,具体表现为钢档圈2,其形状为中部凸起的弧形,底面与聚氨酯V形密封的封闭端相接,两者之间存在间隙。

本专利介绍一种用于带式输送机托辊的十二点轴承座结构,属于轴承座类别,该设计特别适配于带式输送机托辊的轴承座安装需求。冲压轴承座包含若干个点位,这些点位分两层布置在冲压轴承座上,每层有六个点位,分布均匀,下层点位下方设有轴承,轴承上方从下往上依次安装有聚氨酯V形密封件和钢质挡圈,钢质挡圈位于下层点位下方,被上层点位夹紧固定在冲压轴承座中。该技术方案带来的好处在于,能够使轴承座的耐用度得到增强,进而降低更换托辊的次数,并延长托辊的运用时间;此外,还可以降低工人的工作负担;另外,还减少了密封件的使用量,并且简化了加工制造的过程。

这份文件的编号是B65G39/09GK201670550SQ20102018920

公开日是二零一零年十二月十五日,申请日是二零一零年四月二十六日,优先权日也是二零一零年四月二十六日。

吴信皊, 杨永安, 王锟是这项发明的创造者, 徐州中部矿山设备有限公司是该申请的提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