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摩托车侧盖前支承冲压工艺设计
二、微型汽车水泵叶轮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一、摩托车侧盖前支承冲压工艺设计
图12-1展示了摩托车侧盖前支承零件的结构图,该零件采用Q215钢材制造,厚度为1.5毫米,年产量达到五万件,现需制定相应的冲压工艺方案。
⒈ 零件及其冲压工艺性分析
摩托车侧盖前支承部件采用两个直径为9.5毫米的凸起进行定位,并焊接于车架上的电气元件支架上。腰圆孔的设计是为了侧盖的安装,因此,腰圆孔的位置是该部件确保质量的关键。此外,该部件属于不易见到的部分,被侧盖完全覆盖,对外观的要求并不高,只需保持表面平整即可。
图12-1 侧盖前支承零件示意图
该零件的四个角落原本是尖锐的,若实施落料加工,其加工难度较大。考虑到该零件的装配和使用特性,为了提升落料加工的便利性,因此决定将四个角落的形状改为圆角,并设定圆角半径为2毫米。另外,该零件的“腿”部分较长,如果能够通过有效的过弯曲和校正弯曲处理来控制其回弹,便能够获得形状和尺寸都较为精确的零件。
腰圆孔的边缘至弯曲半径R的中心的距离达到了2.5毫米。这一距离超过了材料的厚度,即1.5毫米,因此腰圆孔被放置在了变形区域之外。
弯曲时不会引起孔变形,故该孔可在弯曲前冲出。
⒉ 确定工艺方案
在确定零件形状的基础上,需先明确冲压工序的类型,并挑选合适的工序顺序。冲压此零件涉及的基本工序包括剪切(或落料)、冲制腰圆孔、进行一次弯曲、二次弯曲以及冲压凸包。在这些工序中,弯曲工序尤为关键,它直接决定了零件的最终形状和尺寸,因此选择恰当的弯曲方法至关重要。
该零件的弯曲变形处理方式,可以选用图12-2中展示的任何一种技术。
采用第一种方法(如图12-2a所示),属于单次成型工艺。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仅需一套模具即可完成成型,从而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并降低了设备和操作人员的需求。然而,其不足之处在于,毛坯的整个表面积几乎都经历了剧烈的变形,导致零件表面出现严重的擦伤,擦伤范围广泛。此外,零件的形状和尺寸不够精确,弯曲部位变薄现象严重。这些缺陷会随着零件“腿”长度的增加或减少而变得更加显著。
第二种工艺(如图12-2b所示)首先利用一个模具对端部两侧进行弯曲处理,接着在另一模具上对中间两侧进行弯曲。这种方法相较于第一种工艺,弯曲的程度要温和许多,然而回弹现象却难以有效控制,同时也会导致模具、设备成本的增加以及操作人员的增多。
第三种工艺步骤(如图12-2c所示)首先在模具上将两端角部进行弯曲处理,同时将中间两角预先弯曲至45°,接着在另一模具中进行整体成形。此方法通过实现过弯曲和校正弯曲,有效控制了回弹现象,从而确保了零件的形状和尺寸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另外,在成形过程中,由于材料受到的凸、凹模圆角阻力较小,零件的表面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该弯曲变形技术对于需高精度加工或存在较长或较短“脚”部的弯曲部件成型尤为有益。
针对冲压该零件所需的基本工序以及弯曲成形的不同技术途径,我们可以制定出以下多种不同的工序组合方案。
方案一涉及将材料切割、冲压成圆孔,并对其进行弯曲和凸起处理。此方案的优势在于工序紧凑,所需设备和人员较少,然而,它存在回弹不易掌控的问题,导致尺寸和形状不够精确,且表面容易产生划痕。
方案二涉及将材料切割并冲压成圆形孔洞,同时对弯曲部分的两个角落进行加工,以及中间两个角落的弯曲处理,以及凸包的冲压。此方案的优势在于模具设计较为简便,生产周期较短,然而,回弹现象不易掌控,导致尺寸和形状的精确度不高。此外,生产流程较为分散,需要较多的设备和人力资源。
方案三涉及将材料切割并冲压成圆孔,同时将弯曲部分的两个角部合并,并预先将中间两个角弯曲至45度,再对中间两个角进行弯曲处理,并冲压出凸包。这一工艺的优势在于,工件在回弹过程中的控制较为简便,其尺寸和形状的精确度较高,表面质量优良,尤其适用于那些长“腿”短“脚”型弯曲件的成型加工。
有利,缺点是工序分散,占用设备和人员多。
方案四涉及对腰圆孔进行冲压、对四角进行切断和弯曲,以及连续进行凸包的冲压操作。此方案的优势在于工序相对集中,所需设备和人员较少,然而,它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回弹现象难以有效控制,导致尺寸和形状的精确度不高,且表面容易出现擦伤。
方案五涉及对工件进行冲腰圆孔、切断和弯曲端部处理,以及连续冲压、弯曲中间两角和冲凸包等步骤。这一方案与方案二在本质上较为相似,但使用了结构更为复杂的连续模具。因此,在工件回弹控制上存在困难,导致尺寸和形状的精确度不高。
方案六涉及将方案三的所有工序整合,并实施带料连续冲压工艺。这一做法的优势在于工序高度集中,仅需一套模具即可完成所有工序。本质上,它是将方案三中的各个工序分别安排在连续模的不同工位上,因此继承了方案三的所有优点。然而,其模具结构相对复杂,安装、调试及维修均较为困难,且制造周期较长。
综上所述,尽管该零件对外观表面的要求并不严格,然而由于其“腿”部分较长,必须通过有效的弯曲和校正措施来管理其回弹现象。方案三与方案六均能实现这一目标。然而,鉴于该零件的生产批量并不大,因此我们决定采用方案三。其冲压工序具体如下:
进行材料切割、进行单次弯曲处理(对端部两侧进行弯曲,并使中间两侧预先弯曲至45°)、进行第二次弯曲(弯曲中间两侧)、制作凸起结构。
⒊ 主要工艺参数计算
毛坯的展开尺寸需查阅相关工具书获取,其计算需依据图12-3所示进行分段处理。具体而言,毛坯的展开长度为:
圆周半径r取值为2毫米和4毫米,材料厚度t设定为1.5毫米,而中性层位置系数x则是基于t值来确定的。
由表3-2查取。当r=2mm
时取x=0.43,r=4mm时取x=0.46。
将以上数值代入上式得
考虑到弯曲时材料略有伸长,故取毛坯展开长度L=168mm。
针对对精度有较高要求的弯曲部件,必须经过试弯操作,进而对之进行必要的调整,确保最终能够得到精确的展开尺寸。
(2) 确定排样方案和计算材料利用率
确定排样计划后,需依据零件的具体形状挑选适宜的排样方式,以此提升材料的使用效率。本零件运用了落料与冲孔相结合的复合冲压工艺,其毛坯呈现矩形,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相对较大。为了便于材料的输送,我们选择了单排排样方案(详见图12-4)。
根据表2-12中的数据,我们可以查到搭边值a和a1的具体数值,计算结果显示a等于2毫米,而a1则为1.8毫米。
明确板材尺寸和切割方法。依据条材的宽度,挑选恰当的板材尺寸,力求剩余的边角料尽可能少。该零件所需宽度为172毫米,因此选用1.5毫米×710毫米×1420毫米的板材尺寸较为适宜。
在确定裁剪方法时,必须兼顾所选用板材的尺寸、冲压所需零件的数目,同时也要确保裁剪作业的便捷性。针对该零件,采用纵向裁剪更为适宜。至于那些尺寸较大的零件,重点应放在减少冲压零件的数量上,以此降低材料成本。
对材料消耗的工艺定额以及材料利用率进行计算。依据排样结果,一张钢板能够冲压出236个零件,具体计算为4乘以59。
材料消耗工艺定额
图12-5展示了落料和冲孔工序的简要图示,接下来需要计算各个工序所需的冲压力,并据此选择合适的冲压设备。
第一道工序是落料冲孔(见图12-6),在这一过程中,所施加的冲压力涵盖了冲裁力。
FP
,卸料力F3
和推料力F1
,按
图12-6展示的结构设计,是通过使用打杆在滑块即将达到最高点时,直接将工件从凹模中推出,因此无需再考虑顶件力F2的因素。
则第四道工序总冲压力
考虑到该工序所需的冲压力,40kN的公称压力机即可满足要求。然而,由于工件的高度较高,滑块行程也需要相应增加。因此,该工序最终选择了公称压力为250kN的压力机。
⒌ 模具结构形式的确定
图12-6展示了落料冲孔模具的结构,图12-7则呈现了一次弯形模具的形态,图12-8描绘了二次弯形模具的设计,而图12-9则详细介绍了冲凸包模具的结构。
二、微型汽车水泵叶轮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图12-10展示的叶轮部件,采用材料编号为08Al—ZF,进行大规模生产。需对这一部件的冲压成型工艺进行明确,并设计相应的冲压成型模具。
⒈ 零件及其冲压工艺性分析
微型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中使用的离心式水泵内含有叶轮,该叶轮在运行过程中会以大约1500至3000转每分钟的速度进行旋转,以此促使冷却水在冷却系统内持续循环。为了确保叶轮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选用了厚度为2毫米的钢板来制造叶轮。
叶轮所选用的材质是铝镇钢08Al。根据其拉深性能,这种材料被划分为三个等级:ZP级(适用于拉深结构最为复杂的零件),HF级(适用于拉深较为复杂的零件),以及更低的级别。
该零件适用于(复杂零件)以及(用于拉深复杂零件的)F级。鉴于其形状相对复杂,尤其是中间部分的拉深成型难度较高,叶轮零件选用了ZF级别的材料,并且其表面质量达到了较高的Ⅱ级标准。具体关于08Al—ZF材料的力学性能,详见表12-1。
为了降低震动幅度和减少噪音,对叶轮零件的加工精度设定了相应标准。不仅要求7个叶轮的形状与尺寸保持统一,而且叶轮中心部分与固定轴的配合区域也需要达到较高的精度。然而,由于冲压加工技术难以确保直径的精确度。
⒉ 确定工艺方案
叶轮冲压成形工艺需要经过多个步骤才能完成,因此,制定一个合理的成形方案显得尤为关键。鉴于生产规模较大,我们应在确保零件质量合格的前提下,努力提升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成本。为了提升生产效率,我们应尽可能地将可合并的工序进行整合。然而,若复合程度过高,模具结构将变得复杂,安装和调试过程也会变得困难,这不仅会增加模具的成本,还可能削弱模具的强度,进而缩短其使用寿命。依据叶轮零件的具体状况,涉及的工序可能包括:进行落料和初次拉深操作;完成最后一次拉深并实施整形;执行修边和切槽工序;进行切槽和冲孔作业;实施修边和冲孔操作;以及进行切槽与冲孔的组合作业。
依据叶轮部件的形态,我们能够明确制造流程应先对中央的阶梯状圆柱体进行拉伸,接着再塑造外围的叶片。这样的顺序有助于确保已加工部分的尺寸稳定,并且使得模具的设计更为简便。
在中间阶梯完成拉深成形以及叶片进行翻边之前,需进行修边、切槽和冲孔操作。为了确保7个叶片的分布均匀,修边和切槽不应逐个叶片进行冲裁。
因此叶轮的冲压成形主要有以下几种工艺方案:
方案一:
1) 落料;
2) 拉深 (多次);
3) 整形;
4) 修边;
5) 切槽;
6) 冲孔;
7) 翻边。
方案二: 1) 落料与第一次拉复合;
2) 后续拉深;
3) 整形;
4) 切槽、修边、冲孔复合;
5) 翻边。
方案三:
1) 落料与第一次拉深复合;
2) 后续拉深;
3) 整形;
4) 切槽、冲孔复合;
5) 修边;
6) 翻边。
方案四:
1) 落料与第一次拉深复合;
2) 后续拉深
3) 整形;
4) 修边、冲孔复合;
5) 切槽;
6) 翻边。
方案五:
1) 落料与第一次拉深复合;
2) 后续拉深;
3) 整形;
4) 切槽;
5) 修边、冲孔复合
6) 翻边。
方案一的设计较为简单,其模具结构不复杂,便于安装和调试。然而,它需要经过多次生产过程,导致生产效率不高,因此并不适合进行大规模生产。
方案二至五涉及将材料切割与拉伸相结合,其核心差异体现在修整边缘、切割槽口、钻孔的排列组合及操作顺序上。特别要留意的是,只有在拉伸部件的高度较大时,才适宜选用这种结合落料与拉伸的模具结构。这是因为,对于浅层拉伸的部件,若使用这种复合模具结构,其落料凸模(亦即拉伸凹模)的厚度过薄,导致强度不足。
方案二将修边、切槽、冲孔三项工艺合并,简化了生产流程,使得生产效率达到顶峰。然而,这种方案下的模具结构相对复杂,不仅安装和调试过程较为繁琐,而且模具本身的强度也不够理想。
方案三采用了切槽与冲孔的结合,但考虑到切割出的槽与中心孔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近,这在模具结构设计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且模具的强度也相对较弱。因此,更优的选择是将修边与冲孔进行组合,并将切槽独立进行,正如方案四和五所展示的那样。
方案四与方案五的核心差异在于加工顺序的不同,一个步骤是先对边缘进行修整和冲孔,再进行切槽;而另一个则是先切槽,随后再进行边缘的修整和冲孔。考虑到切槽与修边在位置上的相互关系,以及切槽尺寸较小,若先进行切槽,修边模具的定位将难以安排,因此最终决定采用方案四,即先修整边缘和冲孔,再进行切槽,最后完成翻边并形成竖立的叶片。
⒊ 主要工艺参数计算
零件的平面展开尺寸被称为落料尺寸,对于叶轮这样的圆形零件,其落料形状自然也应呈圆形,因此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圆形落料的直径大小。
筒形拉深成形件若带有凸缘,其展开尺寸可依据第四章中的公式进行计算。然而,依据叶轮零件图,我们无法直接获取凸缘的具体尺寸。在计算落料尺寸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竖立叶片的落料尺寸。
在凸缘件进行多次拉深作业时,为确保后续拉深过程中凸缘不会参与变形,初次拉深阶段,送入凹模中的材料量应当略多于零件最终拉深所需(以面积计)。然而,鉴于叶轮的相对厚度较大,这一原则可以适当放宽。若不考虑材料壁厚的变动,凸缘在拉深过程中的内部形状需满足表面积保持恒定的要求。
②用逼近法确定第一次拉深直径 计算见表12-2
实际拉深系数需略高于极限拉深系数,故而,我们可初步设定首次拉深时的直径为36毫米,这一尺寸是以材料厚度中心为基准计算的。
若您对这篇文章有任何疑惑或不解之处,请随时通过评论或私信与我联系,我会尽快为您提供详细的解答。
若你对模具设计领域充满热情,欢迎加入我创办的千人模具设计交流群,在此你可以进行学习、分享心得、深入讨论(群内无任何广告干扰);只需私聊我并回复“社群”,即可获取加入群组的详细方法!若你渴望学习相关知识,同样私聊我并回复“学习”,我将为你提供相应的课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