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造体系规模宏大,其中,诸如前后盖、车门和车顶等大型外观部件,多数源自冲压车间。今日,我将首先探讨汽车制造的核心工艺——冲压工艺。
汽车的四大工艺
四大工艺的概念先简要介绍,自1913年福特发明流水线以来,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演变,在今日的规范汽车制造厂中,至少能观察到四个主要车间。这四个车间分别是:负责金属冲压的冲压车间,负责焊接组装的焊装车间,负责表面涂装的涂装车间,以及负责最终组装的总装车间。这四个车间共同构成了汽车制造的四大工艺。不论是价值五万元的微型车型,抑或是价值数百万的豪华汽车,无论其是否为量产车型,都必然遵循着四大工艺流程。即便是那些采用纯手工制作的畅销车型,其生产理念的核心依然离不开这四大工艺。
冲压车间的工作流程
冲压工艺位居四大工序的首位,若用简语来表述,即是将薄而平的钢片转变成特定形状的部件。因此,在冲压车间中,原材料便是那些类似卫生纸卷的钢卷,展开后便成为绵延不断的钢板。随后,根据需求对其进行裁剪至恰当尺寸。主机厂的冲压车间主要专注于制造外覆盖件,例如前后盖、车门、车顶、侧框、翼子板等。这些零部件具备数项显著特性,首先,它们的面积相对较大;其次,对尺寸的精确度有着严格的要求;再者,它们并不适宜进行长途搬运。鉴于此,主机厂通常不会将此类零件外包加工,而是决定自行生产。这样做的好处包括:一方面,可以防止在长途运输过程中零件发生形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对产品质量进行有效监管。车上的诸多小型部件通常都由外部供应商负责制造,因此,冲压车间更类似于一家主机厂自产自销的零部件供应点。在这里,尚无整车组装的念头,亦无半成品汽车在生产线上游走的景象。
大型外观件的批量生产
冲压车间在四大车间中自动化水平位居首位,因此,工人数量相对较少,主要是一批技术人员,他们负责对设备和模具进行维护。在这里,真正承担生产任务的是压机。那么,这里的压机究竟有多大呢?其高度大约相当于两到三层楼。每个压机内部都配备了一套模具,而模具的种类将直接影响到所压制零件的形状。此外,模具的质量还直接决定了零件的尺寸精度。当然,一个零件并非仅通过一次压制就能达到理想形态,它需要经过多次逐步的压制过程,才能最终呈现出我们所需要的形状。因此,压机通常是以一组的形式出现,首尾相接,形成一条连续的生产线。在压机与压机之间,机械手会负责传递零件。冲压车间的生产效率显著超过其他三个车间,且需制造各式各样的零件。因此,车间采取分批量的生产方式。例如,首先连续生产1000个侧框外板,随后更换模具,再连续生产1000个前盖外板,如此循环直至所有零件完成。尽管如此,仍存在不少生产空档期。技术人员便利用这些空闲时段进行模具维修等维护作业。冲压车间的生产景象在主机厂中堪称壮观,实属独一无二。每一个压机都能释放出上千吨的强大压力,一旦启动,便会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整个地面都随之颤动。钢板从流水线的起点进入,仅经过几道工序,便迅速从终点产出成品。面对这些震撼人心的巨型设备,人们不禁会对科技产生深深的敬畏之情。
这便是对冲压工艺的初步阐述,鉴于内容较为深入,我已尽力去掉了那些枯燥乏味且专业性较强的知识点,期望这能帮助大家从更深刻的层面去认识汽车,这一人类工业的辉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