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一般机械设备事故原因及影响因素,提出安全管理预防措施

频道:‌冲压模具 日期: 浏览:2

01

摘要

依据安全生产的基本准则,对常见机械设备的故障成因及其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剖析,进而提出一系列安全管理上的预防对策。

我国经济步入迅猛增长期,随之而来的是生产安全事故的高发态势。这些事故的频繁出现,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提升了生产成本,还让劳动者在身体和精神上遭受了极大的伤害;同时,它们还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严重干扰了生产的正常进行,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了不利影响。

02

安全生产及基本要求

我国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指导原则明确指出:生产活动必须确保安全,安全又能推动生产发展;安全至上,预防工作至关重要。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安全隐患,安全因素始终贯穿于整个生产流程,对生产既起到限制作用,也起到推动作用。

各行各业、各类作业在安全生产方面均设定了各自特定的具体规范,同时,也采取了各异的安全防护手段。本节主要阐述机械企业安全生产的基本规范,包括:选用符合安全标准的设备,营造优良的工作条件;在资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对高风险岗位实现无人操作和远程操控;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切实可行的岗位责任制度及操作规程;对员工进行充分的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一旦发生事故,配备报警、消防及充足的防护救援设备;企业上下形成重视安全、具有责任感的良好氛围。

影响安全生产的事故所造成的危害是严重的,主要体现在:

事故发生将导致惨重的伤亡,众多人员可能会遭受严重伤害,失去劳动能力,甚至危及生命。

②巨大的经济损失。重大或特大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惊人的。

不良的社会影响随之产生,扰乱了生产活动的常规次序。事故的爆发对社会产生了消极的后果。受影响的企业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和较长的时间,方能使生产秩序得以恢复。同时,事故在公众心中留下的负面印象将长久不散。

03

一般机械设备的安全事故分析

3.1 旋转部件的危害

旋转部件的危险区域主要包括:一是旋转部件与沿切线方向运动的部件之间的结合部位,例如动力传递的皮带与滑轮、链条与链轮、齿条与小齿轮等;二是旋转轴部分,涵盖了连接器、芯轴、卡盘、丝杠、心轴以及杆件等;三是带有凸起或孔洞的旋转部件,这类部件存在较高的危险性。[id_2[id_1799179059]1597939]

旋转部件对人体造成伤害的途径包括:正在转动的飞轮、齿轮、链轮、链条、旋转轴及轴头,它们会刮擦人体接触部位;直接碰撞可能导致骨折等肢体伤害;卡盘、花盘、拔盘、鸡心夹等部件的突出部分可能勾住衣物、手套、头巾、发辫等,进而将人体或身体某部分拖入机械,造成伤害甚至危及生命;高速旋转的铣刀、砂轮与人体接触亦能造成伤害;曲轴、未牢固固定的长棒料则可能击伤附近的人体部位。

3.2 线性运动部件的危害

机械加工生产过程中,存在众多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的线性运动部件,这些部件的危害部位主要包括:一是接近型部件,例如锻锤的锤头、动力压力机的滑块等;二是贯穿型部件,如金属刨床的工作台及其床身、剪切机的刀刃等;三是单向滑动部件,比如带锯边缘的齿、砂带磨光机的研磨颗粒、凸式运动带等;四是旋转部件与滑动部件之间的潜在危险。

锻造生产过程中,若锻锤的启动装置不小心被手、脚或其他身体部位,或是掉落物、飞溅物触碰而误启,可能会对正在装卸、调整模具、工件或进行检修的工作人员造成意外伤害;此外,在锻锤暂停作业或进行局部检修时,通常需要将锤头悬空,若锤头未得到妥善支撑而突然坠落,不仅可能损坏设备,还可能引发操作或检修人员的安全事故。

在冲压作业过程中,人工进行送料或取件,因其操作简便且频繁,往往会导致精神上的疲劳。尤其在脚踏开关的使用中,失误动作的发生几率更高;大型冲压设备通常由多人共同操作,若协作不当、动作不协调,事故风险也随之增加;此外,冲压机械本身也可能出现故障,如离合器失效导致连续冲压、调整模具时滑块意外下滑、传动系统防护罩意外脱落,以及敞开式脚踏开关被误踩等情况,这些故障都可能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

在剪切生产环节,剪切机每完成一次行程,都会经历送料和出料两个步骤。在此操作过程中,操作者的手或手臂有可能误入刃口区域。一旦此时离合器或制动器出现故障,剪切机可能会发生“连车”现象,从而引发可能导致人身伤害的事故。

3.3 其他危害因素

切削加工过程中,若刀具或机械部件飞出,或切屑或工件散落,其可能导致的伤害包括:在高速切削铸铁、黄铜、青铜、石墨等脆性材料时,切屑可能飞溅至3至5米远;高温(约400至600摄氏度)且动能巨大的金属切屑,尤其在车削韧性金属(如钢)时,容易形成长屑,这不仅对机床操作者构成严重威胁,同样对附近的其他人员也构成了极大的危险。

机械设备安全生产事故原因分析_机械旋转部件安全隐患_常见的冲压机械伤害事故有哪些

尤其是那些四处飞溅的金属屑、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尘埃颗粒、切削工具的碎片以及研磨材料的小颗粒,都有可能对操作者的眼睛造成伤害。在磨削加工的生产过程中,如果工件固定不牢,可能会导致工件飞出伤人,或者撞击砂轮造成碎片飞溅伤人;而在使用磁性平台的情况下,如果没有配备连锁装置,一旦突然断电导致平台失去磁性,工件可能会被砂轮弹出,从而造成伤害。此外,磨削作业中产生的细小砂粒和金属碎片,同样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

04

机械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事故的发生通常源于不安全的状态或行为。这一现象是物质、环境、行为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视为一个多元函数。具体来看,影响事故是否发生的因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以及事故处理方式。

4.1 人的原因

涵盖操作人员、管理团队、事故发生地点的在场者以及相关人士等,他们的不安全举动构成了事故的关键诱因。涵盖以下行为:擅自操作,无视安全规定和警示;从事高风险作业或进行快速操作;故意让安全设施失效;使用不安全的设备,以手代工或违规作业;不当装载、堆放或组合物品;采取不安全的作业姿态或位置;在危险运行的设备或移动设备上作业;不停机工作同时进行检修;注意力不集中,嬉戏打闹或受到恐吓等。

4.2 物的原因

所谓物包括原料、燃料、动力、设备、工具、成品、半成品等等。物品的不安全因素包括:一是设备与装置的结构缺陷、材料强度不足、零部件的磨损与老化;二是存在危险及有害物质;三是工作区域面积过小或存在其他缺陷;四是安全防护设施失效;五是缺少防护装备与服装,或这些装备存在缺陷;六是物质堆放与整理存在不足;七是工艺流程不合理,操作方法存在安全隐患。这些不安全状态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了潜在隐患和危险因素。当它满足一定条件时就会转化为事故。

4.3 环境的原因

事故的直接诱因往往源于环境的不安全性,这通常涉及生产场所的诸多问题,如照明不足、温度不适、湿度不当、通风不良、采光不足、噪声过大、振动剧烈、空气质量不佳以及色彩搭配不当等。

4.4 管理的原因

即管理的缺陷。它有:①技术缺陷。机械设备与仪器仪表的设计、选材、安装及维护存在不足;工艺流程及操作手法存在瑕疵;劳动组织安排不当;现场工作缺乏有效监督与指导,或指导存在偏差;安全操作规程缺失或不完善,安全措施资金被挪用,事故预防措施执行不力,安全隐患整改不到位;教育培训不足,工作人员对操作技术不熟悉或经验欠缺,安全意识薄弱。

4.5 事故处置情况

事故处理状况包括:一是对事故发生前的异常迹象是否能够准确识别并作出恰当的反应;二是事故发生后,是否能够立即实施有效的应对措施,以阻止事态进一步恶化及事故规模的扩大;三是救援行动是否得当。显而易见,这些要素对事故的触发与演变具有关键性的制约作用,它们都是在事故发生过程中显现出来的。

05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预防事故

依照安全生产的既定目标,需对生产环节中发生的各类事故及其潜在风险实施管控与整治。其中,应着重关注以下几点:

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全面执行“安全至上,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原则。

制定安全技术措施方案,确立安全作业规范。确立设备操作的安全规范是安全管理的关键内容,也是预防事故的关键步骤,有助于规范操作人员在工作场所的行为。

实施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强化设备现场的管理工作;同时,增强安全监管与巡查。应主动研究和运用7S现场管理法、目视化管理、色彩管理等管理工具,以确保对安全生产领域中的人员、事务、物品实施严格把控。如下所示:在7S生产现场安全活动管理流程中,第四项措施是强化员工安全意识教育;这一教育涵盖劳动纪律、法律法规、安全技术培训以及典型案例和事故教训等多个方面;其目的是增强员工对安全生产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同时推广和提升员工的安全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

06

结语

鉴于不同产业与工程领域中机械种类丰富多样,由此产生的伤害事故形式各异,我们期望通过对典型机械加工设备事故危害的深入分析研究,掌握影响安全生产的多重因素,以实现借鉴借鉴经验的目的,进而有效预防事故发生,确保生产活动的安全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