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第二届京津冀智能制造装备协同发展盛会中,众多专家学者和企业家针对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工业母机等前沿技术及产业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者普遍认为,在产业需求和技术进步的双重推动下,我国智能制造装备的升级换代显得尤为迫切。为此,有必要加强产学研一体化,不断攻克核心技术难题,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以推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协同进步。
据悉,这类制造装备具备感知、分析、推理、决策和控制等多种功能,涵盖了机器人、数控机床、基础制造装备、自动化生产线、智能控制系统以及增材制造等多个领域。根据工信部的数据,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规模已经超过了3.2万亿元。
数控机床,被誉为“工业之母”,是制造业的支柱产业,对加工的精度和稳定性有着极高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电机的运转、表面的摩擦等因素都会导致数控机床的温度上升,进而使部件出现不均匀的膨胀,这会直接影响到机床的加工精度和产品质量。因此,迫切需要借助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精密机床的加工误差进行实时监测和智能补偿,并有效控制热误差和空间误差。”西安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院院长梅雪松表示。
我国已连续11年位居全球工业机器人消费量第一,然而,在相同的硬件配置下,国产工业机器人在稳定性和精确度方面仍不及同类国外产品。随着机器人性能逐渐进入“软件主导”的阶段,国产工业机器人迫切需要攻克软件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以及核心算法,以实现整体性能的提升。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赵杰如是表示。
目前,新能源汽车种类更新换代迅速,消费者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强。“汽车整车生产线的生产模式将从传统的流水线生产转变为非流水线生产,对制造过程中的智能设备(如机器人化设备)以及具身智能技术提出了极为严苛的要求。”阮兵,中国汽车工业工程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他指出,我国汽车工业在传统焊装生产线上的自动化程度已超过95%,然而,在装配这类非标准化的工作中,自动化生产率却仅有25%到30%,因此,迫切需要广泛运用具身智能技术,以促进精细装配和可重构制造的发展。
我国在造船领域占据重要地位,2024年,我国造船业的完工比例高达55.7%,这一数据表明,在全球交付的船舶中,超过一半是由我国生产的。造船业属于劳动密集型领域,同时它还具备着物料需求量大、生产周期长的特点。以一艘1.5万箱的集装箱船为例,其所需的焊接材料就多达700至800吨,而涂装所需的物料更是高达60万至70万升。因此,对于智能化建造技术和智能装配设备的需求十分迫切,目的在于缩短生产周期,同时提高船舶的质量和产量。中船(天津)船舶制造有限公司的张成顺副总经理这样说道。
近年来,我国致力于打造智能化、精准化的医疗服务体系,医疗健康服务领域正与数字化技术紧密融合。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在传承传统的同时,更应主动与现代科技接轨,加速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现代生物技术的整合,以此推动中医药事业的现代化、智能化、标准化进程。同时,我们还需努力加强中医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将中医的望、闻、问、切等古老技艺与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多维度生物信息搜集手段有效融合,以此推动中医药的创新发展以及中医诊疗设备研发的进步,为传统中医药的守正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张磊如是说。
此外,行业内的专业人士指出,在消防、紧急救援、电力线路巡查以及矿山等风险极高的工作环境中,为了确保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对于特种机器人的需求量尤为显著。
企业界的多位人士强调,企业研发与生产必须紧密贴合产业需求,并在此前提下,持续增强自身的技术能力。与此同时,他们倡导将发展的视角从单一企业和行业的“局部最优”拓展至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寻求“全局最优”的解决方案,以促进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协同进步。(记者:李保金)